中职语文 / 高教版(2023) / 基础模块 下册 / 第六单元 / 三 哦,香雪 / 编号:24144099

《哦,香雪》学案

日期:2025-10-22 科目:语文 类型:学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香雪,火车,文明,铅笔盒,情节,姑娘
预览图 2
语文 语文
课题:哦,香雪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铁凝的文学地位及《哦,香雪》的创作背景,梳理“火车开进山村—姑娘们盼火车—香雪换铅笔盒—香雪夜归”的情节脉络,把握小说“以小见大”展现时代变迁的特点。 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分析香雪“淳朴、自尊、执着”的形象特点,对比凤娇与香雪的差异,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赏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环境对刻画人物、烘托情感、暗示主题的效果,品味小说清新淡雅、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 4、理解小说的时代内涵(农村走向开放文明的阵痛与喜悦),感受香雪对知识、尊严的追求,培养对纯真人性与时代进步的思考。 二、课前预习 1、作者与背景积累: 铁凝是当代著名作家,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其作品风格清新质朴、情感真挚,善于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人物内心,代表作除《哦,香雪》外,还有《玫瑰门》《大浴女》等;《哦,香雪》发表于1982年,获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折射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渴望走向现代文明的时代信息。 小说以台儿沟为核心场景,通过台儿沟姑娘们与火车的互动,展现了传统乡村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2、核心意象与情节预习: 小说中“大山”象征封闭、保守的传统乡村,“火车”象征开放、进步的现代文明,“铅笔盒”象征知识、尊严与对现代文明的渴望,三者共同推动情节发展,凸显主题。 简要概括香雪“换铅笔盒”的核心情节:香雪在火车上,用40个鸡蛋向一位女学生换回渴望已久的铅笔盒,为了赶回台儿沟,独自走了30里夜路。 3、字词与语言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含义。 皱褶(zhě zhòu):物体表面因折叠而形成的纹路,文中形容大山的轮廓 撼天动地(hàn):形容声势浩大或力量巨大,文中指火车轰鸣的声音 虔诚(qián):恭敬而有诚意,文中指台儿沟人对大山的敬畏 五彩缤纷(bīn):形容色彩繁多艳丽,文中指姑娘们对火车带来的新鲜事物的复杂情感 赏析第6段“在它跟前,她简直像一颗没根的小草”一句,该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作用是将香雪比作“没根的小草”,生动形象地写出香雪在强大的现代文明(火车)面前的渺小、胆怯,体现乡村姑娘面对新事物时的无奈与迷茫。 三、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梳理情节与时代信息 1、阅读全文,按“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 情节阶段 对应段落 核心内容 时代信息暗示 序幕:火车进山 1-3 火车开进封闭的台儿沟,打破山村的宁静 现代文明开始渗透传统乡村,时代变革的信号 开端:姑娘盼车 4-61 姑娘们每天盼火车停靠,与列车员互动(凤娇谈“北京话”,香雪关注铅笔盒) 乡村对现代文明的好奇与向往,不同姑娘有不同追求(物质vs精神) 发展: 渴望铅笔盒 62-69 香雪因同学嘲笑自己的木质铅笔盒,渴望拥有火车上的塑料铅笔盒 农村青年对知识、尊严的追求,反映对“平等”的渴望 高潮: 换回铅笔盒 70-77 香雪趁火车停靠,用40个鸡蛋换回铅笔盒,随火车驶出台儿沟 为追求理想突破传统束缚,展现农村青年的勇气 结局:香雪夜归 78-82 香雪独自走30里夜路回村,姐妹们在村口迎接她 文明追求中的“阵痛”(夜路的恐惧)与“喜悦”(成功与接纳),乡村的温暖与包容 2、小说开篇描写“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有何作用? ①刻画台儿沟的封闭保守:“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体现山村生活的单调、落后,与后文火车带来的新鲜事物形成对比;②为下文铺垫:突出火车进山的“突破性”,暗示这一事件将改变台儿沟的命运,也为姑娘们盼火车、追文明的情节提供合理性。 (二)文本研读:分析人物形象与手法 1、对比香雪与凤娇的形象,理解二者的差异与共性。 对比维度 香雪 凤娇 共性 关注重点 火车上的铅笔盒、书包等“精神文化”物品 列车员“北京话”、手表、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