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海伦·凯勒之前的痛苦和之后的成就。 2. 培养学生围绕标题解读文本的能力。 3. 激发学生表达爱和散播爱的意识。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问答法,启发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黑板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围绕“再塑生命的人”这一标题,我们会生发出哪些疑问呢? (设计意图:从标题入手,设疑导入,教给学生围绕标题解读文本的方法。) 二.品读 (一)谁需要再塑生命? 海伦·凯勒 (二)为何生命要再塑? 1.“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 可直接提取“愤怒、苦恼、疲惫不堪”等词语表现当时海伦·凯勒的状态。 (设计意图:学生会率先提取关键信息,以表明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还有哪些动作性词语表现当时海伦·凯勒的状态? “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 “搓捻”、“抚弄”体现海伦·凯勒紧张不安。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外显动作性词语的赏析来感受海伦····凯勒内在的心理。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的鉴赏能力。) 3.海伦·凯勒也想让朋友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请勾画并朗读语句。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你的心怦怦直跳,唯恐意外发生。” 可见六岁的孩子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但生理缺陷却关闭了她接触世界的大门,多么“迷茫、紧张、脆弱”啊! (设计意图:作者采用呼告的方式,想让读者感同身受地理解自己当时迷茫、紧张、脆弱的心理。) 4.“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把自己比作大雾中的航船,可见紧张、迷茫;航行时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可见无助。 (设计意图:通过本句的分析,培养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5.“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 通过描述“我”的心理状态,可见海伦·凯勒想要改变自己是如此的急迫。不安现状,想要改变自己,说明海伦·凯勒多么有进取心啊!对于这个孩子,此时的安妮·莎莉文老师是多么重要啊! (设计意图:本句近乎呐喊,用朗读法让学生深切感受海伦·凯勒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急迫。) 6.小结:“愤怒、苦恼、疲倦不堪、紧张、迷茫、不安、无助、焦急但有进取心”是此前海伦·凯勒的状态。表明再塑生命已迫不及待。 补充资料: 海伦·凯勒是一个又聋又盲又哑的人。她出生后19个月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嘴巴也发不出声了。直到六岁零九个月遇见安妮·莎莉文老师,之前的状态维持了5年多的时间。 (设计意图:小结有利于整合之前所分析的2段文本,“归纳整合”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适时的补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谁来再塑生命? 安妮·莎莉文老师 (四) 如何再塑生命? 1.给予拥抱,表达关爱(略写)从心里已经接受了安妮·莎莉文老师,她在文中说到“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可见安妮·莎莉文老师懂得儿童心理,首先取得儿童信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2.触物拼词,展现智慧(详写,波澜有致) ⑴懂得儿童心理:“第二天早晨,莎莉文老师带我到她的房间,给了我一个布娃娃。”一个布娃娃使海伦·凯勒对老师产生了亲切感。 ⑵善于把握教育时机,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①“我玩了一会儿布娃娃,莎莉文小姐拉起我的手,在手掌上慢慢地拼写‘doll’这个词,这个举动让我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并且模仿着在她手上画。” ②“有一天,莎莉文小姐给我一个更大的新布娃娃,同时也把原来那个布娃娃拿来放在我的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