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 统编版(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 编号:23617871

选择性必修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5-10-08 科目:高中历史 类型:学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中央,监察,地方,官员,御史,选拔
预览图 4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 考核 监察制度更迭过程和阶段特征,深刻认识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演变的趋势。 【知识解读】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 ★聚焦:概述古代官员选拔 考核 监察制度发展过程,归纳其发展的特点进和基本趋势是什么? 官员选拔制度 官员考核制度 官员监察制度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汉朝:察举制汉武帝确立 背景: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需要选拔人才 方式:先考察[即乡里清议]→后推举→再任用 标准:德和才[如孝廉 茂才 贤良方正 文学 明经等] 科目:常科岁举;特科不定 作用:前期选拔大量人才;后期地方大族名士操纵选官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220年魏王曹丕确立 背景:三国鼎立魏国中央集权→克服地方豪强控制选官 方式: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分九等]→吏部据此授予相应官职 [本籍在中央的高官到各地做中正官 借此中央收回了评议权] 标准:前期重视家世 道德和才能;后期两晋主要看家世 作用:前期曾加强中央集权;后期士族操纵选官工具 秦汉:上计制 中央审核赏罚官员 [御史参与审核] ︽ 地方逐级上报政绩数据 [户口垦田 钱谷入出 盗贼等] 魏晋:上计制流于形式 [门阀士族势力强大 ] 中央监察:御史大夫 中央巡视:刺史制度 汉武帝设13州部刺史,代表皇帝巡行监察郡国 东汉后期州刺史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地方监察:郡设监御史 隋唐至两宋 科举制隋朝隋文帝确立 背景:北魏均田制→庶族地主上升→打破士族垄断隋唐加强中央集权 方式:礼部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合格者吏部选拔任官 标准:考试成绩 科目: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和常举[如秀才 明经 进士等] 作用:利于阶层流动 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利于中央集权 利于加强皇权 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利于社会向学风气 忽视行政才干和德行 明清八股取士僵化 发展过程 隋朝形成:605年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隋炀帝正式形成始设进士科最主要科目 唐朝完善:唐太宗增科目[明经 进士]→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唐玄宗[高官主持] 两宋发展: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考试实行糊名、誊录、锁院、南北分卷等 元朝恢复:保留蒙古传统方式;恢复科举制任官比例不高 明清僵化:分乡试举人 会试贡士 殿试进士三级;四书五经中命题;南北榜 晚清结束:1898年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废八股 增考经济特科;1905新政取消 隋唐: 中央吏部负责考核 [考核品德和才能 分九等 确定升降] ︽ 地方报告或皇帝遣使巡行考察 [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考核] 宋朝:制定严格标准 隋唐: 中央监察:御史台 中央巡视:十道监察区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宋朝:台谏合一[御史有谏官的议事权 谏官有御史的监察权] 中央监察:御史台 中央巡视:路(四监司)作为监察区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地方监察:通判监督知州 元明清 明朝: ‖考满任职期满考核 ‖考察 外地官员朝觐考察 三年一次 京官考察———京察 六年一次 清朝: ‖京察考察京官 ‖大计考察外省文官 [均为三年一次] 元朝: 中央监察:御史台 地方监察:行御史台 肃政廉访司 明朝:西厂东厂锦衣卫特务 中央监察:都察院‖六科给事中[都察院纠察内外百官‖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封还驳正 稽查六部] 中央巡视:都察院代皇帝巡按各省 地方监察:按察使司 清朝: 中央监察:都察院六科并入 中央巡视:停止都察院御史巡按各省 地方监察:按察使司 特点 西周世官制[贵族政治]→秦清流官制[官僚政治] 尚贤举荐军功→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秦汉地方控制选官荐举权→魏晋中央收回评议权→隋唐后中央直接考试任命] 巡视官员品级不高权利大 外派监察逐步地方化行政化 古代官员选拔考核监察制度逐步完善 总体日益体现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化的基本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