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思想政治 / 高教版(2023) / 哲学与人生 / 第四单元 坚持唯物史观 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 第11课 社会历史的主体 / 编号:23635102

第11课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表格式)中职思想政治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

日期:2025-09-22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历史,人民群众,学生,创造,我们,演示
预览图 4
思想政治 思想政治
社会历史的主体 题目 社会历史的主体 重点展示技能类型 讲解技能 演示技能 学科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区分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 2.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能力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探讨“谁创造了历史”,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乐于承担社会责任,激发“善”的基因,树立“在平凡中铸就不平凡”的人生态度; 2.通过思考议题和听取讲授,理解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深层原因,树立群众史观,使学生养成理性分析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精神。 技能训练 目标 1.理解讲解技能的涵义,把握其应用要求,着重增强讲解的生动性、新颖性,向学生传递知识,启发学生思维、表达思想感情,努力实现教师的“真”讲解; 2.明确演示技能的课堂作用,掌握其注意事项,着重提升课堂展示的直观性,努力实现教师的“美”演示。 教学重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念。 教学难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因。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教学设计 意图 环节一:诗词导入引新知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在前面语文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长沙》,其中毛主席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色,不由得发出感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他是在思考: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谁来主宰这一问题。 【多媒体演示】 (板书:历史的创造者) ●学生兴趣初步被激发,紧紧跟随老师的问题,对课堂形成期待,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意图:通过介绍伟人诗词,利用提问导入法展示本课主题,吸引学生兴趣,为下面课程开展做铺垫。 环节二:百家争鸣辩新知 【教师引导并提问】 那么同学们两两为一组,思考一下谁主宰着历史,历史又是被谁所创造的呢?我们请这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为什么呢?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他们力量较为强大。那么第二小组的同学你们怎么看,(我们的观点一致)。 【教师介绍不同观点】 尽管同学们想法相同,历史中针对这一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观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强调谁创造了历史呀?(人民群众);而另一种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强调的是谁创造历史呢?(英雄→关键人物)。那么,究竟是谁创造历史呢?我们一起来探索。 【多媒体演示】 (板书:人民群众、英雄人物、?) ●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向老师分享自己关于“谁创造了历史”这一问题的看法。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主动融入课堂,进一步思考问题,分析两种观点的不同,学习热情、积极性高。 ●意图:运用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达成能力目标。 ●意图:通过介绍两种不同的观点,自然过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为下一个活动作铺垫。 环节三:知行合一学新知 【感性认识———团结力量大】 下面呀,我们进行一个小游戏,请一位同学上台协助老师完成。同学们请看这里,老师左手拿的是一根普通的筷子,右手拿的是一根较结实的筷子,我们将左边这根筷子比作是人民群众的一员,而右边这根比作英雄人物。显然,右边的筷子折起来比左边的难,这表明人民群众中的单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是,人民群众是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成员,(让演示同学折一把筷子),想要将这一把筷子折断,是极其困难的,这就说明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 【多媒体演示】 【理性认知———合力计算】 光是有感性认识还不够,同学们跟随老师进行一个理性分析。在物理学中,我们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比如这个力我们记作F1,我们将这里的F1比作是人民群众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