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 / 浙教版(2024) / 九年级上册 / 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 本章复习与测试 / 编号:23933495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二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检测·提优卷)(原卷+解析版)

日期:2025-09-22 科目:初中科学 类型:试卷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溶液,Mg,铜镜,答案,反应,Cu
预览图 0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点精讲】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考点梳理与巩固 第二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检测·提优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做填空题和解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以下建兰文创产品所用的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①书包表面的尼龙布料 ②水笔的塑料笔杆 ③水杯的不锈钢杯体 ④文化衫的纯棉面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尼龙布料是一种合成纤维,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选项正确; ②塑料笔杆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选项正确; ③不锈钢是一种铁合金,属于金属材料,选项错误; ④纯棉面料属于天然材料,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选项错误; 即正确选项为①②,故选A。 2.铜锈,主要成分是(也可写作)。今年的国庆节,小宁参观浙江省博物馆时发现“千秋万岁铜镜”表面出现了绿色物质,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该物质为铜锈。关于铜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铜锈的产生是铜仅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B.铜镜的主要材质是青铜,掺入锡、铅的目的为了提高它的硬度 C.可以用酸洗的方法除去铜镜表面的铜锈 D.为防止铜镜的进一步腐蚀,可将其保存在干燥、避光、通风环境中 【答案】A 【详解】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铜生锈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故说法错误; B、合金的硬度高于组成它的纯金属,铜镜的主要材质是青铜,掺入锡、铅的目的为了提高它的硬度,故说法正确; C、铜锈,主要成分是(也可写作),能和酸反应,可以用酸洗的方法除去铜镜表面的铜锈,故说法正确; D、将铜镜保存在干燥、避光、通风环境中,可以防止铜镜的进一步腐蚀,故说法正确。 故选A。 3.右图X、Y、Z各代表纯净物中的有机物、单质、化合物中的一种,则物质Z有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A 【详解】A、甲烷是有机物,有机物属于化合物,若Z为甲烷,则Y为化合物,X 为单质,符合图示关系,符合题意; B、氧气是单质,若Z为氧气,则Z为单质,那么 就无法是与单质并列的其他类别,不符合图示关系,不符合题意; C、碳酸是化合物,且是无机物,若Z为碳酸,则Y为化合物,X为单质,但与分析中Z物质类别不符,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钙是化合物,且是无机物,若Z为碳酸钙,则Y为化合物,X为单质,但与分析中Z物质类别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Mg粉和Cu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的滤液。关于该滤渣和滤液有下列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A.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可能有气泡产生 B.滤液中一定有、一定不含、可能有 C.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D.该过程至少发生两个化学反应 【答案】D 【分析】Mg的活动性比Cu强,理论上Mg会先和AgNO3溶液反应,生成的Mg(NO3)2溶液为无色溶液,待Mg耗尽,Cu继续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的Cu(NO3)2溶液为蓝色溶液;向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Mg粉和Cu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的滤液,说明AgNO3溶液耗尽Mg后一定还有剩余,也可能耗尽Cu后还有剩余,故滤渣中可能含有Cu,一定含有Ag,一定不含Mg,滤液中一定含有Mg(NO3)2和Cu(NO3)2,可能含有AgNO3。 【详解】A、得到蓝色的滤液,说明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铜,即镁完全反应,滤渣中含有银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