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背景 (一)单元主题定位 第三单元 “真善美的深情呼唤” 是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的核心人文单元,旨在通过具有积极情感导向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蕴含的 “真”(真实的情感表达)、“善”(向善的价值追求)、“美”(艺术的审美形态),建立对生活与文化的积极认知。本单元选取了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如抒情歌曲、艺术歌曲、合唱作品等,形成 “情感体验 — 文化理解 — 价值认同” 的递进式教学脉络,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作为单元开篇的抒情歌曲,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朗朗上口的旋律和积极的情感内核,成为连接学生生活体验与 “真善美” 主题的重要纽带。 (二)教材分析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创作于 20 世纪 80 年代,由秦志钰作词、吕远作曲,最初为电影《甜蜜的事业》主题曲,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代表性歌曲之一。教材在编排上呈现了完整的歌曲乐谱(含简谱与歌词)、创作背景文字介绍、电影片段截图及不同演唱版本的音频链接(如女声独唱、合唱版本),同时配套 “旋律走向分析”“情感表达讨论” 等互动栏目,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 从音乐本体来看,歌曲采用大调式,结构为 “前奏 — 主歌(2 段)— 副歌 — 间奏 — 主歌(1 段)— 副歌 — 尾声” 的经典抒情歌曲结构,旋律线条流畅起伏:主歌部分以级进为主,节奏平稳,如 “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爱情的歌儿随风飘荡”,用朴实的旋律模拟日常倾诉;副歌部分通过四度、五度的音程跳跃(如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阳光”)和稍快的节奏,形成情感爆发点,传递喜悦与憧憬;尾声以渐弱的旋律收尾,如 “并蒂的花儿竞相开放,比翼的鸟儿展翅飞翔”,营造悠远、温馨的氛围。 从文化内涵来看,歌曲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彼时中国社会充满活力与希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集中体现在音乐中。歌词中 “甜蜜的事业”“幸福的花儿”“比翼的鸟儿” 等意象,既呼应了电影中追求幸福生活的主题,也折射出当时人们对爱情、事业、生活的积极态度,是 “真善美” 在特定时代的具象表达,这也是教材将其选入本单元的核心原因 ——— 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不同时代的 “真善美”,建立跨时代的情感共鸣。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13-14 岁)处于青春期初期,具有以下特点: 认知层面:已掌握基本的音乐要素(节奏、旋律、调式等)概念,能对歌曲的情绪、结构进行初步判断,但对 20 世纪 80 年代的社会文化背景认知薄弱,多数学生仅通过长辈讲述或影视作品接触过该时代,难以理解歌曲创作的时代语境;对 “大调式音乐的情感特点”“歌曲结构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等知识,缺乏系统的分析能力。 情感层面:情感丰富且注重个性化表达,对 “幸福”“美好” 等主题有自身的生活体验(如家庭温暖、朋友情谊、学业进步),容易与歌曲传递的积极情感产生共鸣,但难以将个人情感体验与时代背景下的集体情感建立联系,对 “真善美” 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 实践层面:喜欢参与演唱、表演等互动活动,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查找音乐资料,但在合唱时的声音协调、情感统一,以及结合生活体验进行音乐创意表达方面,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学生存在 “不好意思大声演唱”“担心唱错” 的心理顾虑,需要教师通过鼓励性教学消除障碍。 基于以上学情,教学中需注意:以学生熟悉的 “幸福生活” 体验为切入点,搭建 “个人情感 — 时代情感 — 文化价值” 的认知桥梁;通过直观的视听素材(如电影片段、时代照片)补充 80 年代文化知识;设计阶梯式的实践活动,从 “跟唱” 到 “合唱” 再到 “创意表达”,逐步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二、教学设计理念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