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红头绳》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艺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以 2022 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 四大核心素养为统领,紧扣第四单元 “多姿多彩的乐音世界” 主题,构建 “乐音为表、情感为核、文化为根” 的教学理念。《扎红头绳》作为歌剧《白毛女》的经典选段,其乐音设计兼具 “民族性” 与 “戏剧性”——— 既融入河北民歌的旋律元素,又通过音高、节奏、音色的变化塑造喜儿的角色形象,传递 “苦难中的微光” 这一复杂情感,是展现 “乐音多样性” 的典型载体。 设计中打破 “单一学唱” 的局限,采用 “剧情 — 音乐 — 情感” 三位一体的教学路径:通过梳理《白毛女》剧情背景,让学生理解乐音的 “戏剧性”;通过分析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让学生感知乐音的 “表现性”;通过演唱实践与创意改编,让学生体验乐音的 “创造性”。同时,结合八年级学生 “好奇戏剧冲突、渴望情感表达” 的特点,采用情境创设、小组合作、案例对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 “听懂 — 唱会 — 悟透 — 创生” 的过程中,不仅掌握演唱技巧,更能理解 “乐音如何塑造角色、传递文化情感”,真正体会 “多姿多彩的乐音世界” 的丰富内涵,实现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的教学目标。 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通过聆听《扎红头绳》的不同版本(如歌剧原版、童声合唱版),学生能准确感知歌曲中 “欢快 — 期盼 — 心酸” 的情感变化,把握河北民歌风格的旋律特征(如跳进旋律、衬词运用)与节奏特点(如切分节奏的戏剧效果),理解乐音要素如何塑造喜儿的角色形象。 艺术表现:学生能运用正确的歌唱方法(如气息控制、音色变化)演唱《扎红头绳》,准确把握切分节奏、装饰音(如滑音)的演唱技巧,做到音准正确、节奏稳定;并能结合剧情,用 “轻快 — 温柔 — 略带酸楚” 的音色变化表达喜儿不同阶段的情感,展现歌曲的戏剧张力。 文化理解:通过学习,学生了解《白毛女》的创作背景(抗日战争时期,反映农民苦难与反抗)与歌剧体裁特点(综合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的艺术形式),理解《扎红头绳》中河北民歌元素与剧情的融合逻辑,认识 “民族歌剧” 在传递时代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中的作用,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 创意实践:在掌握歌曲演唱的基础上,学生能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对《扎红头绳》进行简单创意改编(如加入肢体动作模拟 “扎红头绳” 场景、用打击乐器(如木鱼、碰铃)强化节奏戏剧感、为歌曲设计简短的角色对白),培养创新思维与合作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准确演唱《扎红头绳》,把握歌曲的河北民歌风格与切分节奏、滑音等演唱技巧,做到音准、节奏正确。 学生能结合《白毛女》剧情,理解歌曲中 “欢快 — 期盼 — 心酸” 的情感变化,并在演唱中通过音色、力度的调整传递这种情感,展现乐音的戏剧性。 教学难点 情感与演唱的融合:避免 “唱音不唱情”,让学生准确把握 “喜儿拿到红头绳时的短暂欢快” 与 “底层生活苦难的心酸” 之间的情感平衡,用音色变化(如欢快时明亮、心酸时柔和)体现这种复杂情感。 戏剧化演唱技巧:切分节奏的准确把握(如 “人家的闺女有花戴” 中的切分音),避免节奏拖沓;滑音的自然运用(如 “我爹钱少不能买” 中的滑音),贴合河北民歌的韵味,同时传递酸楚感。 乐音与文化的关联:让学生从 “单纯欣赏旋律” 上升到 “理解乐音如何服务于剧情与文化表达”,如河北民歌元素如何体现 “民族性”,节奏变化如何体现 “戏剧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牵引 ———红头绳背后的故事” 1.剧情片段导入: 教师播放《白毛女》“杨白劳买红头绳” 的剧情片段(视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