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花》教学设计 课题 《绒花》教学设计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音乐 年级 八年级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通过多次聆听《绒花》,准确辨别歌曲“温柔舒缓”的旋律特点和“中速”的速度特征,能描述主歌部分含蓄内敛与副歌部分激昂升华的情绪变化,感受抒情旋律中蕴含的革命情怀。识别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如一字多音、波音装饰音、三连音节奏等,理解其在强化旋律流动性、丰富情感表达中的作用,体会“同头换尾”创作手法带来的旋律统一性与变化性。艺术表现:训练学生运用气息控制与共鸣技巧,准确演唱高音段落;通过强弱处理和咬字润腔提升情感表达能力。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演唱《绒花》,做到主歌部分气息平稳、情感含蓄,副歌部分声音饱满、情绪激昂,准确把握“中速”的演唱速度。创意实践:以小组为单位,为歌曲副歌部分设计简单的伴奏方案,选用课堂提供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表现空灵意境、沙锤营造流动感),配合三连音节奏进行演奏,丰富歌曲的听觉层次。文化理解:理解歌词中“铮铮硬骨绽花开,漓漓鲜血染红它”的象征意义,认识到歌曲以“花”喻人的手法,歌颂革命女战士柔美坚韧、为理想奉献的英雄品格。通过歌曲在《芳华》中的再运用,体会优秀艺术作品的时代穿透力,理解音乐作为文化载体在传承革命精神、连接不同时代青春记忆中的作用,树立对红色文化的尊重与认同。 重点 1.准确学唱《绒花》全曲,把握主歌与副歌的情绪对比,做到旋律流畅、节奏稳定。 2.识别并理解一字多音、波音、三连音、“同头换尾”等音乐元素和创作手法在歌曲中的具体运用及表达效果。 难点 技术层面:精准演唱波音装饰音(如“芳华”“硬骨”等处的波音),避免音准偏移;稳定演唱副歌部分的三连音节奏,确保时值均匀,与旋律自然融合。 情感层面:理解革命战争年代背景下“温柔与坚韧并存”的情感内涵,在演唱中做到情感真挚,避免流于表面的抒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教师提问学生:青春的花朵是什么样子的?引发学生思考青春的花朵的象征意义。(播放绒花的特写图片)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朵花,你们想到了什么?它的柔美和生命力是否让你联想到某些美好的事物?” 主题揭示:引出歌曲《绒花》,介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歌,正是用‘绒花’来比喻这些革命女战士。它诞生于1979年,是电影《小花》的插曲,后来还被《芳华》选为片尾曲,成为跨越时代的青春赞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歌曲,感受它的魅力。”(板书课题:《绒花》) 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心中青春的花朵的样子。学生观看夹缝中生长出的花朵图片,发挥想象力,这朵花让自己联想到了哪些美好的事物。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精美的花卉图片,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生动直观的课堂氛围。 讲授新课 新课教学:歌曲赏析初步感知 播放电影《芳华》宣传曲《绒花》,播放音乐前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欣赏歌曲:这段音乐给你的第一感受是温柔还是激昂 节奏是舒缓还是紧凑?”2.背景介绍歌曲诞生于1979年,是电影《小花》的插曲,由作曲家王酩跟随剧组深入大别山区采风,被当地一种名叫“夜合欢”(又名绒花)的植物所触动而创作。它用“花”比喻革命战争中的女战士———歌词中“铮铮硬骨绽花开,漓漓鲜血染红它”正是歌颂她们如绒花般柔美却坚韧的品格:外表温柔芬芳,骨子里不屈不挠,甘愿为理想奉献青春与热血。这首歌在改革开放初期以抒情旋律打破艺术禁锢,成为一代人的精神符号,后来还被电影《芳华》选为片尾曲,证明真正的艺术能跨越时空,让不同时代的年轻人感受到信仰与成长的力量。3.复听歌曲(1)带词聆听:播放音频时同步展示歌词,学生轻声跟唱,思考:“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歌词中反复提到‘花’,这是一朵怎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