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腰挂》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哈腰挂》是流行于我国东北林区的抬木号子,属于搬运号子类。其名称源于抬木劳动开始时的动作 ———哈腰”(弯腰)和 “挂”(用钩子把木头挂在杠子上),生动描绘了劳动场景。歌曲采用 2/4、1/4 变换节拍,节奏鲜明且富有律动感,“一领众和” 的演唱形式使领唱与和唱相互呼应,既展现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又体现了劳动号子在统一步伐、振奋精神、提高劳动效率等方面的实用功能,蕴含着劳动人民在艰苦劳动中积极乐观的精神品质,是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和劳动文化的重要素材。 教学目标 1. 审美感知:通过聆听、哼唱《哈腰挂》,感受歌曲中 2/4、1/4 变换节拍的独特韵律,体会其鲜明的节奏特点,提升对音乐节拍、节奏的感知能力;能够辨别出歌曲中 “一领众和” 的演唱形式,感受领唱与和唱之间相互呼应、协调配合所营造出的音乐氛围,增强对不同演唱形式的审美体验。 2. 艺术表现:准确地哼唱《哈腰挂》的旋律,把握歌曲中装饰音的运用,如下滑音等,能够用富有弹性、有力的声音表现出歌曲的劳动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曲表演,模拟抬木劳动场景,边唱边做动作,展现出歌曲所蕴含的劳动气息,提高肢体与音乐配合的表现力。 3. 创意实践:为《哈腰挂》创编新的劳动场景动作或简单的舞蹈,体现对歌曲节奏和情感的理解,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尝试对《哈腰挂》的歌词进行简单改编,替换部分实词,反映现代生活中的劳动场景,激发创作热情。 4. 文化理解:了解《哈腰挂》是流行于我国东北林区的抬木号子,属于搬运号子类,认识到劳动号子与劳动生活的紧密联系,拓宽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体会劳动号子在劳动中的实用功能,如统一步伐、振奋精神、提高劳动效率等,感受劳动人民在艰苦劳动中积极乐观的精神品质,增强对劳动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感受《哈腰挂》的音乐特点,包括变换节拍、“一领众和” 的演唱形式以及其独特的节奏韵律;能够准确哼唱歌曲旋律,体会歌曲所表达的劳动情感。 2. 难点:深入理解劳动号子与劳动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音乐欣赏和实践活动,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能够富有表现力地演唱歌曲,并进行简单的创意实践,如创编动作、改编歌词等。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 教师活动: 播放伐木工人在森林中抬木的图片,提问 “同学们,在图片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做什么工作?”,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 认真观察图片,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对图片场景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创设劳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抬木劳动,为后续学习歌曲做铺垫。 环节二 (歌曲介绍与初听) 教师活动: 1. 介绍《哈腰挂》是流行于我国东北林区的抬木号子,属于搬运号子类,说明其在过去伐木工人搬运木头时的作用 ——— 统一步伐、减轻疲劳、提高劳动效率;讲解 “哈腰挂” 的含义,即弯腰用钩子把木头挂在杠子上,体现歌曲与劳动场景的关联。 2. 播放《哈腰挂》的音频,让学生安静聆听,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伐木工人的劳动场景,感受音乐的整体情绪、速度和节奏;听完后提问 “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歌曲中的节奏有什么特点?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劳动画面?” 学生活动: 1. 认真聆听教师对歌曲的介绍,了解歌曲的类型、作用及名称含义。 2. 专注聆听歌曲音频,展开想象,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歌曲速度、节奏特点及想象画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知识,为理解歌曲奠定基础;通过初听和提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歌曲的音乐特点和所描绘的劳动场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环节三 (分段欣赏与学唱歌曲) 教师活动: 1. 分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