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麦号子》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打麦号子》是一首江苏汉族民歌,是农民在打麦劳动中创作的劳动号子。其节奏明快有力、鲜明,采用领唱与齐唱呼应的结构,包含 “吆喝声”(如 “嗨哟”“加把劲”)与 “节奏声”(如模拟打麦的 “哐哐” 声),能营造出集体打麦劳动的热烈氛围。作为劳动号子,它具有 “协调动作、鼓舞干劲” 的实用功能,体现了 “音乐源于劳动、服务劳动” 的民间文化特点,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珍贵的 “口头文化遗产”,有助于学生了解汉族民间劳动音乐。 教学目标 1. 审美感知:聆听汉族民间《打麦号子》,感受歌曲明快有力、节奏鲜明的特点,以及领唱与齐唱呼应的结构,体会集体打麦劳动的热烈氛围;分辨号子中 “吆喝声” 与 “节奏声” 的不同,感知劳动号子 “随劳动节奏变化” 的特点,培养对民间劳动音乐的听觉敏感度。 2. 艺术表现:能用洪亮、有力的声音演唱《打麦号子》,准确把握核心节奏型,区分领唱(号召性)与齐唱(呼应性)的演唱特点,模仿劳动号子的吆喝语气;结合打麦劳动情境,创编动作(如双手做挥镰、打麦的动作),跟随音乐节奏进行集体协作表演,展现劳动的力量感与协调性。 3. 创意实践:小组合作,为号子设计多声部节奏表演:一组领唱,一组用 “嗨哟” 呼应,一组用拍手、跺脚模拟打麦工具的节奏,丰富音乐层次;尝试用自制道具(如木棍、簸箕)模拟打麦动作,结合号子节奏创编 “打麦场景” 片段,体验集体劳动中 “音乐统一动作” 的作用。 4. 文化理解:了解《打麦号子》是汉族农民在打麦劳动中创作的号子,认识劳动号子 “协调动作、鼓舞干劲” 的实用功能,感受 “音乐源于劳动、服务劳动” 的民间文化特点;通过歌曲体会劳动人民在辛勤劳作中的乐观精神,理解号子作为 “口头文化遗产” 的价值,增强对传统民间音乐的认同与尊重。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感受《打麦号子》的节奏特点和领唱与齐唱的呼应形式,能用有力的声音演唱并配合动作;了解劳动号子与生活的关联。 2. 难点:把握号子中节奏与劳动动作的对应关系;在集体表演中做到动作与歌声的默契配合。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田野里的劳动声”) 教师活动: 出示农民打麦的图片(挥镰割麦、集体打麦),提问 “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他们干活时可能会发出什么声音?” 播放《打麦号子》片段(突出 “嗨哟” 吆喝声),引导 “这是他们干活时唱的号子,听听歌声怎么帮他们干活?” 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说出 “打麦子、割麦子”,模仿打麦的 “哐哐” 声;聆听号子感受节奏的力度,猜测 “让大家动作一致、更有力气”。 设计意图: 通过劳动场景与音乐片段的结合,建立号子与劳动的直观联系,激发学生对劳动号子的探究兴趣。 环节二(欣赏探究:“听出打麦的节奏”) 教师活动: 介绍号子的起源,说明号子是人们在繁重劳动时,为协同作业而产生的具有节奏性、旋律性的呐喊;让学生跟着喊一喊,体会号子的节奏。 完整播放《打麦号子》,提问 “歌曲里谁先唱、谁跟着唱?号子里的‘嗨哟’出现在什么时候?” 讲解 “打麦号子就像‘劳动指挥棒’,领唱指挥,大家跟着节奏用力,省力又高效,是老辈人的劳动智慧!” 介绍《打麦号子》是江苏民歌,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提问学生聆听音乐想到的画面和感受到的情绪。 学生活动: 跟随教师喊号子,感受节奏; 聆听歌曲分辨领唱与齐唱,用不同动作(拍腿、拍手)表现两种节奏; 通过身体律动感受 “领唱指挥、齐唱呼应” 的协作关系; 思考并分享聆听音乐想到的画面和情绪。 设计意图: 通过听辨、节奏练习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号子的结构特点、实用功能和文化内涵,提升对劳动音乐的审美感知。 环节三(学唱体验:“唱出打麦的干劲”) 教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