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 / 浙教版(2024) / 七年级上册(2024) / 第2章 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 第5节 生物的多样性 / 编号:24003186

七上第二章 第5节 生物的多样性 举一反三(含解析)

日期:2025-10-02 科目:初中科学 类型:试卷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生物,因素,环境,关系,影响,食物
预览图 0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节 生物的多样性 考点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生态因素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 (1)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例如,水域、草地、森林中,由于水分的丰沛程度不同,各自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从山脚到山顶,由于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植物的种类也明显不同。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拓展: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体现在生存斗争或自然选择方面。非生物因素主要影响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花期和节律行为等。 (2)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同种生物间的种内关系和不同种生物间的种间关系。生物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比较复杂,有的互助互利,有的则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斗争,如捕食、竞争、寄生等。 关系 解读 举例 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蜜蜂等营群体生活的昆虫往往是千百只个体生活在一起,在群体内部分工合作 种内斗争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等 在农田里,相邻的同种作物的植株间会发生对阳光、水分和养料的争夺 种间关系 互助互利 不同种的生物之间相互影响,对彼此的生活都有利 植物的花为蝴蝶提供食物,蝴蝶为花传播花粉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虫吃草,鸟吃虫,猫头鹰捕捉田鼠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对其会造成一定危害 蛔虫、虱和蚤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的体内或体表;菟丝子寄生在植物上 竞争 两种生物争夺相同的生存空间或生存条件 稻田中的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 2.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中,最普遍、最主要的关系是食物关系,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称为食物链。 (2)食物网:由于一种生物常以多种生物作为食物,而一种生物也可以被多种生物作为食物。这样,某一区域中的各条食物链就会交织在一起,构成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过程,也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从而使现存的各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存方式。 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对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有的表现在外表形态或色泽上,如用于伪装自己的拟态和保护色;有的表现在具有特殊的内部结构特点,如骆驼的身体具有强大的保水能力,猎豹发达的四肢适于陆上快速奔跑。 (1)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非常相似的状态。生物利用拟态可以躲避敌害,保护自身。例如,竹节虫的形状像竹节或树枝。 (2)保护色:动物为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于动物躲避敌害和猎捕其他动物都是有利的。例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熊、北极狐等的体色接近白色,既保护了自己不被敌害发现,又伪装了自己,更容易接近猎物。 4.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整体,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如柳杉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净化空气;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通气和吸水能力,其排泄物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人类排放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环境污染,对林木的过度砍伐导致土壤沙漠化等。 典例1:(2025七上·浙江期末)如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示意图,与传统稻田管理相比,引鸭入田,实现了稻鸭共育,增加了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1)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写出其中含鸭的一条食物链:   。 (2)除水稻、昆虫、青蛙等生物因素外,构成该生态系统的还有   因素。 (3)该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