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 控制蜂鸣器周期响铃 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2课,在单元任务“灯光警报呼叫器”的整体结构中,承担了实现“声音提示”的内容模块,是学生学习物联网实验流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本课围绕蜂鸣器这一物联网硬件设备,通过编程控制其周期性响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设备信号控制的原理和方法,为后续学习设备通信和系统整合奠定基础。 蜂鸣器作为一种常见的电子讯响器,其驱动方式分为有源和无源两种。本课通过对蜂鸣器工作原理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信号控制的本质,进而掌握利用主控板和图形化编程实现周期响铃的方法。同时,通过对自然语言描述算法和循环结构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巩固逻辑控制这一基础编程技能。 本课的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实现蜂鸣器周期响铃的功能,包括硬件连接、程序编写与调试等步骤。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加深对物联网硬件和图形化编程的理解,还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实现液晶屏信息显示和设备协作设计打下基础。 本课通过“动手搭建、实时调试”的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学生需要完成硬件设备(主控板和蜂鸣器)的连接,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通过编程平台设计并优化蜂鸣器周期响铃的算法,验证控制逻辑的正确性。实践过程中,学生在不断调试与改进中体验物联网工程的完整工作流程,形成“从设计到实现”的系统化工程思维,提升动手能力与项目管理能力。 2. 学习者分析 本课面向八年级学生,在第1课完成主控板编程平台初始化与LED灯控制实践的基础上,学生已初步掌握图形化编程与输出控制的基本操作,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调试经验。在此基础上,引入蜂鸣器这一具有声音输出特点的硬件设备,有助于学生拓展对信息输出方式的理解。蜂鸣器控制逻辑与LED灯类似,但对周期控制与循环语句的使用具有更高要求,学生需在已有顺序结构的编程经验上进一步掌握循环结构的设计与运用。 大部分学生对声音提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报警器、门铃、手机提示音等)较为熟悉,有较强的学习兴趣,易于建立关于真实应用的联想。但在抽象逻辑思维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在“循环次数控制”“节奏调节”等问题上感到困惑。学习本课的主要困难是理解有源/无源蜂鸣器的原理与频率控制方法,以及将自然语言转化为结构化算法表达。 本课旨在通过声音模块的引入,引起学生对设备响应与系统控制机制的关注,强化算法逻辑建构的意识,并为后续学习屏幕信息显示与多模块协同控制打下基础。 3. 学习目标确定 (1)掌握蜂鸣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学会区分有源蜂鸣器和无源蜂鸣器的差异,并能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蜂鸣器类型。 (2)通过设计并优化周期响铃的算法,培养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的能力,学会使用循环结构精简程序逻辑,提升编程的条理性与逻辑性。 (3)通过实践环节中的硬件连接、程序编写与调试等过程,能够完成从问题分析到系统实现的完整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工程思维,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程序调试能力。 (4)通过团队协作和项目展示,体验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在小组中分工协作,同时通过自评与互评提升自我反思和改进能力。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① 理解蜂鸣器的工作原理,尤其是有源蜂鸣器与无源蜂鸣器的驱动方式和应用场景差异。 ② 通过硬件连接和程序编写,实现利用主控板控制蜂鸣器周期响铃的功能,并通过算法设计和优化,体验循环结构在编程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 ① 理解数字电路中高电平和低电平的概念,将其应用于实际编程控制中。 ② 设计并实现循环逻辑,确保时间控制的精确性与功能实现的稳定性。 5. 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支撑的资源 环节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教师出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