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记承天寺夜游 导入环节 作者及背景介绍 文意疏通&精细研读 课外探究及作业 壹 导入 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当时苏轼调任湖州知州,按照官场惯例,他给皇帝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这本是一篇例行公事的公文,但苏轼的文人脾气上来了,在表中夹带了几句牢骚,暗讽朝廷推行新法用的是“新进勇锐之人”,而自己这等保守派是“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这几句话,像火星掉进了干草堆。 当时朝中掌权的是王安石一派的新党人物。他们早就将才华横溢、言论犀利的苏轼视为眼中钉。苏轼的这份谢表,正好给了他们一个绝佳的突破口。于是,御史台的官员们(其官署庭院多乌鸦,故称“乌台”)像猎犬一样,开始疯狂搜罗苏轼的诗词文章,断章取义,罗织罪名。他们从苏轼出版的诗集《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中,找出大量句子,指控他讥讽皇帝、诽谤朝政、包藏祸心。 导入故事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场由诗文引发的文字狱,就此拉开大幕。 当年七月,苏轼在湖州任上被朝廷派出的官差逮捕,押解赴京,关入乌台监狱。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声势浩大,令他受尽审讯和折磨,身心俱疲。那么,是谁救了苏轼呢?一方面是人心向背。当时上至皇亲国戚(如太皇太后曹氏),下至许多退隐的老臣(包括王安石),都为他上书求情,认为“圣朝不宜诛名士”。另一方面,或许是宋神宗本人也并未完全相信那些牵强附会的指控,惜其才华。最终,在年底,皇帝下了判决: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说白了,就是被流放到湖北黄州,挂个虚职,受地方官监视。 这场大难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彻底改变了苏轼的人生轨迹。他初到黄州时,心情是“寂寞沙洲冷”般的惊惧与孤寂。但正是在黄州这片土地上,他开垦城东的荒地,自号“东坡居士”,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不朽名篇,还有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乌台诗案如同一场淬火,将曾经的才子苏轼,锻造成了后世敬仰的、豁达洒脱的苏东坡。 乌台诗案 贰 作者及背景介绍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北宋中期最伟大、最全能的文学家。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起起落落的一生。 凤翔 杭州 密州 徐州湖州 黄州 京城 杭州 惠州 儋州 判官 (旧党欧阳修) (反对新党新政) 通判 知州 (乌台诗案) 团练副使 (旧党重启) 中书舍人 (不容于新旧两党) 京城 琼州别驾 知州 节度副使 凤翔府签判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作品简介 叁 文意疏通&精细研读 朗 读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疏通文意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