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与朱元思书》山水课 吴均 目 录 入境·唤醒山水心 识人·触摸南朝风骨 通读·扫清语言障碍 入境·解构山水秘技 活用·拓展与演练 课后任务 些些意 入境·唤醒山水心 01 些些意 富春江 你心中的理想山水是怎样的? 在繁忙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是否曾向往过一片能让你心神宁静的山水?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陶弘景 九寨沟 本课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及背景,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品析,学习本文多层次写景及情景交融的手法。 情感与价值 感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 厌弃尘俗、向往自然 的高洁志趣。 识人·触摸南朝风骨 02 些些意 吴均其人 字号籍贯: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所处时代:南朝·梁。 身份:史学家、文学家。 特点:出身寒微,自幼聪慧,有史才。 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等,惜皆已亡佚。 “吴均体” 其诗文清新挺拔,描绘山水见长,时人效之,谓之“吴均体”。 “清拔有古气” 即清峻、脱俗,有古朴之风。 《梁书》载:“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 时代背景与个人心境 时代背景 南朝政局更迭,社会动荡,士人阶层中 隐逸思想 流行。 + 个人境遇 仕途不如意,因私撰《齐春秋》触怒梁武帝被免职。 = 写作契机 借山水寄托情怀,寻求精神慰藉。 文体知识 “书”为何物? “书” 古代文体的一种,即 书信 。常用于叙述见闻、抒发情怀。 骈 (pián) 文 盛行于南北朝,讲究 对偶、辞藻、用典、声律 。 知识链接:“骈文”与“山水文学” 骈文 盛行于南北朝,讲究对仗工整、辞藻华丽、声律和谐。本文是南朝骈文中的写景佳作。 山水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摆脱经学附庸,自然山水成为独立审美对象(如 谢灵运、谢朓 )。 通读·扫清语言障碍 03 些些意 生难字 缥碧( ) 急湍( ) 轩邈( ) 泠泠( ) 嘤嘤( ) 鸢飞( ) 戾天( ) 经纶( ) 窥谷( ) piǎo tuān xuān miǎo línɡ yīnɡ yuān lì lún kuī 聆听范读,感受音韵之美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 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 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文意梳理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都。 同样的颜色。 跟、随。 向东或向西。 表示约数。 绝好的,独一无二的。 文意梳理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青白色。 一直看到底,毫无障碍。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即“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超过。 文意梳理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沿江两岸。 常绿的树。这里形容树绿而密,让人心生寒意。 高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里均作动词用。 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互相和鸣。 鸟鸣声。 文意梳理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鸢鸟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