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唤凤》教学设计 课题 《唤凤》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音乐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初中音乐教材“民族器乐赏析”单元,以唢呐协奏曲《唤凤》为核心教学内容。作品由当代作曲家秦文琛创作,以“凤凰涅槃”的文化意象为线索,通过唢呐高亢明亮的音色与乐队的互动,融合速度、力度的丰富变化,展现民族精神与生命力量。从教材定位来看,本课是“民族乐器认知”向“音乐情感与文化解读”的进阶内容:既承接了前期对唢呐基本形制、演奏技法的基础认知,又通过“音色与情感呼应”的探索,引导学生从“听声音”升级为“品内涵”,同时关联“凤凰”的传统文化符号,实现音乐审美与文化理解的双向融合,为后续学习民族交响乐、当代民族音乐创作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能准确辨别唢呐在《唤凤》不同段落中的音色特点。艺术表现:通过模仿唢呐滑音效果、参与“音乐盲盒”音频匹配活动,初步体验音乐要素的表达功能,尝试用语言描述音乐传递的画面与情感。文化理解:结合“凤凰涅槃”的传说,理解唢呐音色与“重生、奋进”民族精神的契合点,认识唢呐作为民族乐器的文化价值,树立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创意实践:在“文化思辨”讨论中,对比唢呐与二胡、笛子的音色差异,尝试从“乐器特点—情感表达—文化内涵”的逻辑展开思考,培养音乐分析与创意表达能力。 重点 感知《唤凤》中唢呐的音色特点,以及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与“凤凰意象”“民族精神”的关联。理解协奏曲“独奏(唢呐)+乐队”的结构,梳理各段落音乐画面与“凤凰涅槃”过程的对应关系。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音乐要素(如滑音、花舌技法)与具体的情感(如“孤独呼唤”“奋进重生”)建立清晰关联。帮助学生理解唢呐“高亢”的音色特点为何能表达“民族精神”,并能对比其他民族乐器(二胡、笛子)说出其独特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 讲述“凤凰涅槃”传说,提问:“凤凰在文化中象征什么?”2. 展示课题《唤凤》(唢呐协奏曲),简介学习聚焦“音色与情感的呼应” 1. 分享对凤凰“重生、吉祥”等象征意义的理解2. 明确本课探索唢呐音乐与民族精神的关联 1. 以“凤凰涅槃”传说为切入点,激活学生已有的传统文化认知,为后续音乐赏析搭建“文化桥梁”2. 明确学习聚焦点,让学生带着“音色与情感”的核心问题进入课堂,提升学习针对性 二、讲授新课 1. 作品背景:介绍作曲家秦文琛、体裁(唢呐协奏曲),解读“以音色对比、速度/力度变化体现民族精神”的创作核心2. 乐器探秘:讲解唢呐音色(高亢明亮)、演奏技法(滑音、花舌),播放唢呐独奏片段对比3. 分段赏析: 播放全曲,引导关注唢呐与乐队的音色互动(如引子的“孤独呼唤”→展开部的“群鸣呼应”) 标记速度( =52 慢速开篇)、力度(mp 轻柔,f 激昂)变化,关联“生命亘古追求”的情感递进4. 结构梳理:解析协奏曲“独奏+乐队”结构,串联各段落音乐画面与“凤凰”意象的对应(如涅槃前的挣扎、重生的绚烂) 1. 识记作品信息,理解“音色为核心”的创作思路2. 聆听唢呐音色,尝试用“激昂/悠远”等词描述,模仿滑音效果3. 分段聆听,记录音乐要素(速度、力度、演奏技法),讨论“这段音乐像凤凰的哪个阶段?”4. 梳理结构逻辑,领悟“音乐如何用声音讲故事” 1. 介绍作品背景与创作核心,帮助学生建立“音乐—创作意图”的关联,为深度赏析奠定基础2. 通过“聆听+模仿”,让学生直观感受唢呐音色与技法特点,突破“抽象音色”的认知难点3. 引导记录音乐要素并关联“凤凰阶段”,将“听”与“思”结合,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4. 梳理结构与意象对应,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叙事”的逻辑,实现从“碎片化聆听”到“整体性理解”的提升 三、课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