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 / 人音版(2024 主编:赵季平,杜永寿) / 七年级上册(2024) / 第一单元 祖国颂歌(一) / 演唱 ☆歌唱祖国 / 编号:24067603

《歌唱祖国》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1-10 科目:初中音乐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歌曲,学生,音乐,演唱,学习,他们的
预览图 5
初中音乐 初中音乐
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祖国颂歌》第1课《歌唱祖国》教学设计 课题 《歌唱祖国》 第1课时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1、教学策略/教学思路:在本次音乐教学中,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首先,通过提问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祖国的发展以及如何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从而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歌曲《歌唱祖国》,让学生带着情感和好奇心进入学习状态。在学唱歌曲环节,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让学生初步聆听歌曲,感受其情绪、速度和结构,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然后进行分段学唱,针对每个乐句的特点,详细指导学生的演唱技巧,如附点音符、同音高连音线的演唱,以及正确的呼吸方法和演唱姿势,注重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同时,鼓励学生用肢体语言或律动的形式表现歌曲,发挥他们的创意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讲授法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知识等,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运用练习法让学生反复演唱巩固技巧,运用体验感悟法让学生在欣赏和演唱中深刻理解歌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实现文化理解目标。 2、教材分析:《歌唱祖国》是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祖国颂歌》第1课的唱歌课内容。这首歌曲诞生于1950年5月,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它生动地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崭新面貌,记录了刚刚解放的中国人民雄伟奋进的步伐。从音乐特点来看,它是一首既有进行曲风格又富有抒情性的群众歌曲,由主歌和副歌组成。在号角式的引子之后,副歌从弱拍开始,由分解的主和弦音构成的上行音调和铿锵有力的节奏,给人以豪迈雄壮的感觉。主歌包含三段歌词,在雄壮有力的音调中,糅合了真挚深切的赞美之情。主歌与副歌在节奏、音调、结构方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歌曲在主歌副歌交替后,以副歌结束全曲,构成了带再现的三段体曲式。这种独特的曲式结构和丰富的音乐元素,使得歌曲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又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到音乐的魅力和变化,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鉴赏能力。 3、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踏入中学的校门,他们的内心世界比较丰富,对所有的事物都怀有很强的好奇心。在心理上,还保留着小学时期的天真愉悦,除了关注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开始注重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对于很多问题都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较为端正,这为音乐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他们正处于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阶段,在音乐学习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演唱技巧上可能不够成熟,对于一些音乐术语和节奏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同时,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注意强调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他们热爱音乐,喜欢上音乐课。通过学唱《歌唱祖国》这首歌曲,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体验感悟法。 5、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等。 6、学生用具: 课本。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通过学唱歌曲《歌唱祖国》,让学生感受歌曲行进式的速度以及高亢热情的情绪,体会歌曲中主歌与副歌在节奏、音调、结构方面的对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敏锐地捕捉音乐中的各种元素,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等,从而提高对音乐美的感受和理解。 艺术表现:引导学生用饱满、弹性的,富有力量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够准确地唱好二声部。在演唱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准和表现力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