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 湘科版(2024) / 三年级上册(2024) / 第一单元 气体、液体和固体 / 1 空气占据空间吗 / 编号:24021526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科学湘科版三年级上册(新教材)

日期:2025-10-04 科目:小学科学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空气,占据,空间,学生,实验,现象
预览图 2
小学科学 小学科学
湘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1.1 空气占据空间吗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有形的物体会占据空间,理解无形的空气同样会占据空间,且会充满各处。 科学思维:通过对物体占据空间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明白物体都会占据空间这一特性。 探究实践:学会通过观察水从杯中溢出现象,了解水和橡皮等有形物体占据空间的情况。 态度责任: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意识到科学结论需要客观证据来说明,感悟科学知识对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灌水入瓶”等探究性实验,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是导致“水无法流入瓶中”等现象的根本原因,并能进行合理解释。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去底塑料瓶、橡胶塞、水槽、干毛巾、评价表。 学具:水槽、去底塑料瓶、带漏斗的橡胶塞、烧杯、干纸团、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环节一、问题与假设 1.生活实例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图片:粉笔放入粉笔盒、水倒入满杯、石子装入烧杯。 (2)提问:“观察这些图片,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说出“它们都占地方”) (3)教师明确:在科学上,我们称之为“占据空间”。(板书:占据空间) 2.提出核心问题: (1)教师举起一个空烧杯,提问:“这个烧杯是空的吗?”(学生答:里面有空气) (2)追问:“那么,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它也占据空间吗?”(板书课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3)鼓励学生进行初始猜想并简要说明理由,教师将猜想分类记录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切入,自然引出“占据空间”的概念,并通过认知冲突(有形物 vs 无形空气)激发探究欲望,暴露前概念。 环节二、探究与实践 活动1.探究“灌水入瓶”的秘密 1.出示器材,引发预测: (1)教师展示组装好的实验装置(去底瓶身,用带漏斗的塞子紧塞瓶口)。 (2)提问:“用一只带漏斗的塞子塞住瓶口,从漏斗往瓶中灌水,会发生什么?”(学生大多预测水会流下去) 2.实验观察,发现冲突: (1)操作:请一名学生上台缓缓向漏斗倒水,全体观察。 (2)现象:水堵在漏斗颈部,无法流入瓶中(或仅流入极少)。 (3)提问(驱动思考):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和你的预测一样吗?” “水刚开始灌不进去,这是为什么”(空气) “空气在里面,水想进去,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得出:空气占着位置,不肯让地方) 3.寻找方法,验证猜想: (1)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让空气‘跑出来’吗?” (2)学生思考并尝试:引导学生说出“松开瓶塞”(或“拔掉塞子”)。 (3)验证操作:教师轻轻拔松瓶塞,留出缝隙。 (4)观察与解释: “现在你看到了什么?”(水一下子流下去了,同时漏斗里冒出气泡) “气泡是什么?”(空气)“是谁让出了空间?”(空气)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空气占据了瓶内的空间) 4.形成结论:实验证明,空气会占据空间。 活动2.探究“灌水入瓶”的秘密 实验器材:水槽、透明塑料杯子、餐巾纸、图钉 实验步骤: ①水槽盛水; ②在透明塑料杯中塞入餐巾纸,顶在杯壁靠底部位置; ③将杯子竖直倒扣,完全压入水中; ④竖直拿出杯子,检查餐巾纸是否变湿; ⑤用图钉在塑料杯底扎个洞,重复上述步骤,观察实验现象,检查餐巾纸是否变湿。 实验结论: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设计意图】 通过预测与现象的强烈反差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思维活力。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从现象分析原因,最终自己建构出科学概念,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三、拓展与迁移 1.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运用了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课件展示:游泳圈、充气气球、充气颈枕、自行车胎 2.说一说:小组讨论,分享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空气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