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 / 高教版(2023) / 基础模块 上册 / 第一单元 / 二 风景谈 / 编号:24030040

2 风景谈 课件(共47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

日期:2025-10-14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朗读,感悟,沙漠,画面,茅盾,文本
预览图 12
语文 语文
(课件网) 风 景 谈 茅盾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习精炼、准确、形象、清新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 熟读课文,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寓情于事、因事见情的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根据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理清课文的“形”,并领悟蕴含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作品的感彩同当时的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作者处境。 茅盾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知人论世 01 散文 短篇小说 中篇小说 《白杨礼赞》《风景谈》 《春蚕》、《秋收》、《残冬》 《林家铺子》 长篇小说 《子夜》《蚀》 1940年5月到12月,茅盾从新疆返回内地途中,曾到延安参观、讲学。这次亲临解放区,使他看到了解放区军民自由愉快的生活与劳动,感受到在党领导下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坚韧不拔、坚持斗争的崇高精神与高尚品格。于是,他用尊敬、热情的笔调,完成了延安之行的姐妹篇《风景谈》和《白杨礼赞》。 《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当时茅盾从延安回来后住在重庆由于国统区政治环境险恶,他不可能直接描写党所领导的人民抗日斗争及其英雄,畅谈参观解放区的感想,所以只能从侧面来表现,以“谈风景”为名,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对解放区军民生产工艺斗争生活和精神面貌的敬意和赞美。 写作背景 02 解 题 03 “风景谈“ ,照字面理解就是谈风景,但是作者实际上就是借”谈风景” 来“谈政治“赞扬延安儿女所表现向上、坚毅的民族精神,属于情景抒情 04 朗读感悟———正音 颀长( qí ) 黑魆魆(xū) 札记簿(zhá bù) 山坳(ào) 掮客(qián) 老茧(jiǎn) 断碣(jié) 荷枪实弹(hè) 干坼(chè) 掬饮(jū) 岩濑 (lài) 静穆(mù) 05 中国影史里第一部反映少数民族的作品,以爱情故事和民族团结反抗日本侵略两条线索交织而成!是抗战时期反映国内各民族团结抗日的一部影片。 朗读感悟 整体感知 《塞上风云》是一部什么影片? 05 朗读感悟 整体感知 1.《塞上风云》预告片怎么会令作者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呢?回忆有什么作用? 因为两者有相关点。作者对延安之行极其难忘,所以一见到“塞上”这两个字便又想到猩猩峡外的沙漠。由观看《塞上风云》预告片而引起的回忆联想来贯串全篇,采用电影的艺术手法来构筑画面,辅以电影中”画外音“似的画龙点睛之笔来突显主题。首句不仅是本段描写猩猩峡外沙漠的契机,也是全文的领起。 05 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 2.找出本段中能体现沙漠景色特点的词语 明 确 看到 朗读第一自然段 茫茫一片 平坦 纯然一色 枯骨 寂静、火响 听到 3.人出先后沙漠景色有了哪些不同 铃铛的柔声、谐合的合奏 听到 猩红大旗 看到 05 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 4.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第一段的画面?从哪些角度描绘了它的特点? 明 确 没有边际 沙 漠 驼 铃 光照单纯 缺乏色彩 寂静没有声响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写 特点:单调平板 05 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 探讨:这一画面所蕴含的意义。 沙 漠 驼 铃 沙漠这个大自然是最单调最平板的,加上了人类驼队的活动,就变成了庄严妩媚的风景。用“完全改观”去写“改变”之巨大,又用一个反问句强调改观后的沙漠就是“风景”。这一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05 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 1.第一个画面进而写第二个画面,作了哪些词语作衔接和过渡 明 确 “于是”、“又” 第二自然段 “于是”表示“紧接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