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15年后,面对被金兵洗劫一空的扬州城,姜夔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黍离之悲呢? 扬 慢 州 姜夔 姜夔 教学目标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学会鉴赏本词的艺术手法。 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提高对古诗词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联系古今,抚今追昔,培养家国情怀。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语言构建与运用 理解本词意象的内涵, 体会其意境美。 壹·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 知人论世 壹 姜夔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入仕途,漂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谄媚逢迎侯门。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峭拔、清丽、典雅。 作者介绍 知人论世 壹 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壹 扬州自隋开运河后即成为南北运输要道,富商大贾,云集其内,歌楼舞榭,林立其间。及宋南渡,与金隔淮相守,于是昔日繁华都会一变而为边城。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南宋王朝南渡,此后金人屡次南侵。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淳熙三年(1176)的冬至日,姜夔经过扬州,目睹城里萧条荒凉的景况,缅想它原有的繁荣华美气象,黍离之悲油然而生,就写了这首《扬州慢》词来抒怀寄意。 题目解析 知人论世 壹 扬州别称:广陵、维扬、江都、芜城、邗hán 、南兖yǎn州、吴州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扬 慢 州 贰·梳理文本 任务———阅读小序,完成下面表格。 梳理文本 壹 写作内容 原文出处 写作时间 所见所闻 作者感受 写作缘由 他人评价 淳熙丙申至日 夜雪初霁,荞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 感慨今昔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小序 梳理文本 壹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知识链接 梳理文本 壹 黍 离 诗经·王风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知识链接 梳理文本 壹 诗经·王风 出自《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 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 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悲痛心境 “亡国之痛,兴亡之感”→“黍离之悲” 黍 离 之 悲 任务二———思考: 梳理文本 壹 壹 上片有哪个词可以来概括今日的扬州城特点? 贰 昔日的扬州城是怎么样的呢?请用红笔画出来。 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任务二———思考: 梳理文本 壹 空城 上片有哪个词可以来概括今日的扬州城特点? (1)景: 尽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二十四桥 (2)空城: 冷月无声;寂寞红药 (3)声:清角吹寒 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渲染“空城”的 任务二———思考: 梳理文本 壹 昔日的扬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