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 统编版(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 编号:24049911

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28张PPT)

日期:2025-10-14 科目:高中历史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赋税,中国,制度,国家,土地,古代
预览图 9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
(课件网) 选必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目 录 壹 贰 叁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关税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2000年,河南省尉氏县后大庄村元墓出土的纳粮彩绘壁画,形象地描绘了农民向封建政府纳粮的画面:仓房前一群农民肩负粮袋,准备将粮食入仓;右侧树荫下,一名身着红袍的官员坐在朱红色桌案后进行登记,案上摊着文书簿册。数千年来,农民为封建国家纳粮当差,承担义务,受尽剥削。 农民与国家怎样的赋税关系? 导 入 新 课 概念解析 赋税:赋税指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依照法律或习俗征收的款项,尤指付给政府的费用。它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赋税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并以此维持其统治地位。 赋:从贝,从武。“贝”指钱财,“武”指“用兵”、“国防”、“军事”。 “贝”与“武”联合起来表示“与用兵有关的钱财”。 税:从禾,兑声,有送达的意思。本义指征收的农产品。“税”的英文:“tax”,意指为公共目的向政府支付货币。 赋税制度,从古到今都有相当大的变化。其变化的深层动力,主要来自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产关系 决定 生产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 主要包括税和役 赋税 徭役: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主要是成年男子)从事的无偿劳役 田赋(租):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 丁税: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 户税(调):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其它杂税 兵役 力役 杂役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夏商周时期: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孟子·滕文公上》 ①夏朝:“贡” 夏朝平民每户从国家受田50亩,然后将收获物的一部分贡纳给国家。贡纳物根据百姓距王城远近的不同而不同。“履亩而税”,即后世之田税。 ②商朝:“助” 又称籍法,籍就是借,借民力以耕公田。每户平民领田七十亩为私田,另外为官府贵族耕种七亩公田。无偿助耕公田,方能得其所分私田收入,即劳役地租。 ③西周:“彻” 周代的井田中,每块土地为100亩,900亩土地分给八家共同耕种,其中100亩的收获作为田赋上交国家。实际上是一种以实物形式上缴的土地税。 (一)先秦时期 西周:分封制下贡赋制度,诸侯以上贡的形式缴税,为王室服役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一)先秦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不等额的赋税。 鲁国:“初税亩”无论公私田,按亩数实数收税。 (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鲁国“初税亩” 表现: 背景: 影响: ①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②鲁国:前594年“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亩收税。 ③秦国:商鞅变法,除井田,民得卖买。 客观上承认 土地私有制 实质: ①铁犁牛耕出现; ②井田制逐渐瓦解,诸侯国财政收入减少 商鞅变法一是打破井田和私田的界限,所有土地都按统一的标准征税;二是赋税一律征粟,缴纳粮食,以鼓励百姓务农;三是制定户籍制度,登记人口劳动力数字,按人口抽人头税,征伐徭役和兵役。商鞅变法是封建赋税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基本确立的标志。 ①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②推动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③是中国古代土地税的开端。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秦汉时期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