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部编版)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作业 七年级语文 (建议完成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题号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语言运用·参加学习话动(24分)】 班级开展以“探秘自然课堂,感悟生命之美"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辨音识字】有同学即兴创作了下面一则语段,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自然宛如一位独具匠心的指挥家,新心挑选出极具天赋的歌手,借它们的喉胧演唱四季协奏 曲。于是,我们听到了鸟儿呜响的春之序曲,那济脆嘹亮的晴鸣,唤斑沉睡的大地。雷声轰鸣,弹响 了夏之狂想曲,似天公爆怒。虫鸣低吟,唱响了秋之小夜曲,诉说着秋日的静谧。寒风呼啸,则吹响 冬之进行曲。 1.请确认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只填序号)(2分) (1)嘹亮(A.liàoB.iao)() (2)静谧(A.miB.b)() 2.语段中有错别字,请改正。(2分) (1)喉胧 (2)爆怒 【品诗悟情】小组同学整理了“诗文里的自然情思”,请你补充完成。 3.春伤花残,秋悲叶落,是文人墨客的普遍情绪:反映了自然变换在人心底引起的震颜,体现了人与 自然内在本质的联系。(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得知挚友被贬,不禁以切合情事的景物叹飘零、感离恨; (2)“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在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中重逢故人,感概万分:(3)“” ,小桥流水人 家,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将秋的萧瑟与天涯孤旅的悲寂融 为一体。但春、秋引发的情感并非全然悲戚。(4)“· ’,刚起头儿, 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朱自清从春的勃勃生机中汲取奋进的力量;(5)“秋风萧瑟, ”(《观沧海》),曹操在秋的磅礴中激荡起豪情壮志。景物的流转 牵动着人的心灵,那些或悲或喜的情愫皆是自然与人心相契相生的鲜活印证。(11分) 【问道明理】现场探讨环节中,老师根据大家的疑问搜索出下面一段文字,请完成相关任务。 ①中国古代哲学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苷学依据之一,涉及儒家哲学 道家哲学。 ②儒家生态哲学与道家生态哲学构成了我国古代生态哲学的两极。③儒家以“人”为本位,强调 七年级语文第一次阶段性作业B(部编版)第1页(共8页) ,由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延仲到人与万物的自然关系。④道家以“自然”为本位,主张 实现人与自然的一体状态。 4.请在第①向方框内填人恰当的标点符号。(2分) 5.第②句中加点的“哲学”,按照词性划分,是 。(2分) 6.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人第③④向的横线处。(只填序号)(2分) A.顺应自然内在法则 B.不断扩大道德对象 【阅典求真】活动最后,主持人推荐大家阅读《朝花夕拾》,并分享了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一文。 7.同学们想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配一幅插画,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插画构思。 你认为谁的构思更合适?请说明理由。(3分) 甲:古旧的书屋中,先生在讲台上投误,学生们端坐听讲。 乙:百草园里,花草紫茂,一个孩童蹲在草丛中捉婢。 二、综合阅读·提升思维品质(46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8~10题。(9分) 【材料一】农耕乃衣食之源,人类文明之报。我国自古重视农业的季节性,历代都有“不违农 时”的法令,有“农者,时也”之说。顺时而作的稼穑作息观映射在语言世界里,便是众多农耕时序 谚语。 如“芒种插田是个宝,夏至插田是根草”“霜降到立冬,翻地冻害虫”等提侣顺应天时的谚语。 天时条件,直接影响着工效:不违农时,益于提高工效;违误农时,则徒劳无益。 在农业生产中,各项农活适宜的时间均较短促,因此须“争分夺秒”。对此,谚语中多有总结, 如“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插袂要抢先,割麦要抢天”等。农作物种类紫多,不同作物 因生长周期不同,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也不同,各有适宜的栽种期和收割期。对此,谚语中也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