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2024) / 八年级上册(2024) / 第五单元 / 阅读 / 2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 编号:24085895

2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课件+教案+素材

日期:2025-10-13 科目:初中语文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浮雕,历史,人民,英雄,纪念碑,碑体
预览图 0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精准掌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核心信息:明确建造脉络(1949 年 9 月 30 日政协会议决定修建,同日奠基,1952 年 8 月 1 日开工,1958 年 4 月 22 日建成、5 月 1 日揭幕,1961 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位空间坐标(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南北中轴线,距天安门南约 463 米、正阳门北约 440 米);解析碑体结构(通高 37.94 米,碑心为 14.7 米 ×2.9 米 ×1 米、重 60.23 吨的整块花岗岩,碑基面积约 3000 平方米,绕两层汉白玉栏杆,含基座、碑身、碑顶三部分);阐释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题字内涵(毛泽东题写,凝聚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与赞颂,是纪念碑的精神核心)。同时,梳理文本以 “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为逻辑的空间说明顺序。 系统梳理文中关联的近代革命历史事件:从 1840 年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太平天国金田起义(近代规模最大农民起义),到 1911 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核心事件)、1919 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1925 年五卅运动(反帝爱国运动高潮)、1927 年八一南昌起义(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起点),再到抗日战争(敌后游击战为重要作战形式)、解放战争(渡江战役为解放全国关键战役),建立 “旧民主主义革命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解放战争” 的历史脉络框架,明确各事件中 “人民英雄” 的抗争方向与历史贡献。 深度积累文本关键语言资源:分类整理描写性词语(如形容碑体 “巍峨、雄伟、庄严”,刻画浮雕 “栩栩如生、震撼人心”,表现精神 “慷慨激昂、英勇无畏”)、说明性语句(如 “从地面到碑顶高达 37.94 米,有 10 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 4.24 米”)、议论性句子(如 “纪念碑表彰人民英雄千古不朽的功勋,表达全国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分析不同类型语言在 “呈现事实、传递情感、揭示意义” 中的差异化作用;掌握 “瞻仰、矗立、永垂不朽、丰功伟绩、上溯、天堑” 等词语的语境含义与用法,通过造句练习实现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 培养文本细读与逻辑梳理能力:通过 “圈点方位词、标注说明层次” 的精读方法,找出文中体现空间顺序的关键语句(如 “东长安街 — 进入广场 — 越过广场 — 踏上石道 — 走到碑前 — 到了平台 — 踏上台阶”),绘制 “作者瞻仰路线图”,并结合路线图概括各阶段说明内容(如 “远观:纪念碑整体位置与宏观印象;近赏:碑体结构与题字碑文;细品:浮雕细节与历史场景”),清晰把握 “总 — 分 — 总” 的文章结构(第一部分总起瞻仰心情与碑体总体特征,第二部分分述碑体与浮雕,第三部分总结瞻仰感受)。 提升联想分析与审美鉴赏能力:针对每幅浮雕,采用 “文本描写 — 历史还原 — 精神提炼” 的三阶分析法:先提取文中对浮雕的细节描写(如 “销毁鸦片烟” 中 “群众销毁鸦片,炮台和战船烘托氛围”),再结合历史知识还原事件背景(1839 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反抗英国鸦片侵略),最后提炼浮雕承载的英雄精神(反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重点赏析 “以形传神” 的写作手法,如通过 “摧毁、冲去、打断、撕碎、践踏” 等动词,分析 “武昌起义” 浮雕如何将静态雕刻转化为动态革命场景,展现起义者的无畏气概。 发展合作探究与语言表达能力:开展 “浮雕历史档案” 小组合作项目,每组负责 1-2 幅浮雕,结合文本与历史资料,从 “事件时间、核心人物、浮雕构图、历史意义” 四个维度整理信息,制作简易展板;组织 “浮雕故事分享会”,每组派代表以 “讲解员” 身份介绍浮雕,要求语言简洁有条理、情感真挚,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与评价;通过 “碑文与浮雕对应关系” 辩论活动,探讨 “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