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 / 高教版(2023) / 职业模块 / 古诗词诵读 / 扬州慢(淮左名都) / 编号:24094812

古诗词诵读《扬州慢(淮左名都)》课件(共40张PPT)+教案

日期:2025-10-14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扬州,赏析,繁华,全词,理解,昔日
预览图 0
课题:扬州慢(淮左名都)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扬州慢》的写作背景; 2、能结合背景与意象,分析全词“昔盛今衰”的反差; 3、理解“黍离之悲”,传承家国情怀,达成“文化传承与参与”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全词“昔盛今衰”的对比手法,理解“废池乔木”“冷月”“红药”等意象的情感内涵。 难点:理解“黍离之悲”的深层文化内涵,体会姜夔“清空峭拔”词风在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同学们,提到扬州,你们会不会想到“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景?曾经的它,是热闹的“淮左名都”,街上满是来往的人和好听的乐曲。 但这样的扬州,却被金兵的战火摧毁了———到处是断墙,再也没有从前的热闹。后来词人姜夔路过这里,心里满是感慨,写下了《扬州慢》。 今天咱们一起读这首词,体会这份不一样的心情。现在开始学习吧。 二、新课讲授 1、知人论世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他一生漫游各地,政治上困顿、失意,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一生好学、好客、好藏书。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2、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时作者二十余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中外震骇。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根据此前小序所说,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 3、题目解读 扬州慢,词牌名,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 扬州,又称广陵、维扬、江都、芜城、邗、南兖州、吴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 ,是全国九州之一。 4、初读词作 播放朗读视频,明确诗句节奏。 三、赏析词作 1、赏析小序 交代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 所见所闻:“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作者感受:“予怀怆然” 写作缘由:“感慨今昔” 他人评价:“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主题:抒发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感情基调:低沉悲哀 2、赏析上阕———写景 (1)译文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稍作停留。走在昔日繁华的街道上,到处都是青青的荠菜和麦子。自从金兵进犯长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2)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前两句突出对名都的向往,虚写反衬,以昔之繁华令人神往反衬下文今日扬州的破败荒凉。“竹西佳处”用典,化用诗句,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解鞍少驻”突出了对往昔名城风华的仰慕,为下文伤怀做铺垫。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写入城所见,前句点盛,后句点衰。“春风十里”,用典,化用诗句,杜牧《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呼应开头两句,并与“荠麦青青”构成鲜明对比;“荠麦青青”既与序中“荠麦弥望”呼应,又扣应下文“空城”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