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故乡 鲁迅 故乡 即家乡,是自己出生并长期生活的地方。 古往今来,描写故乡的作品数不胜数,蕴含着对同一情感的不同表达。 与故乡有关的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 A.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短短五十五年坎坷人生中,于散文、诗歌、小说、杂文等文体广泛涉猎,均有重大建树,尤以杂文成就最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警句。生平著述很多,计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而已集》、《三闲集》、《华盖集》等,皆收入《鲁迅全集》中。 回忆性叙事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短篇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 杂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初中语文课本中入选的鲁迅作品 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把满清皇帝赶下了台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但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篡夺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广大劳动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19年,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同年12月,鲁迅先生回故乡绍兴搬家接母亲到北京居住,亲眼看到了故乡破败不堪,农民生活十分穷困的残酷现实,百感交集,思绪万千。1921年1月,他便以这次回乡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故乡》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 B.写作背景 1.文中共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2.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 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 闰土 3.这篇小说以什么为线索? “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4.根据此线索给文章划分结构。 1、 回故乡(1-5段)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 2 、在故乡(6-77段)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3 、离故乡(78-88段)写“我” 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1.自然环境∶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 作用∶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的特点;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形象(人物心情、感情);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⑤突出、深化主题。 2. 社会环境∶对社会背景、时代氛围、地域风貌的描写。 作用∶①交代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②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5.此次回故乡,"我"的心情如何 为什么 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而"我"却以沉重的心情感叹是人非。在离开故乡时,发自内心地呼喊∶渴望人与人的沟通,渴望新生活。 景 人 变 故乡之变 6.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 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7.文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对比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 闰土变化 外貌 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 (健康可爱朝气蓬勃) (苍老贫困饱经风霜) 对比 闰土变化 动作 对比 手捏钢叉 向猹尽力刺去 老友相见手提纸包只是摇头默默吸烟 身手敏捷活泼勇敢 苦不堪言麻木迟钝 闰土变化 语言 对比 乡间趣事脱口而出说话滔滔不绝 说话吞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