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动物聚会》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动物聚会》 课时 第4课时 课标要求 本课内容紧密契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核心素养要求。本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数的运算”部分。课标在第一学段要求“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本课正是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深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解决简单问题。在解决“有多少个水果”的问题中,学生需要选择并运用乘法进行运算,发展数感和运算能力。本节课是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典型课例。学生需要从“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每份数×份数=总数”的乘法模型(符号化),并运用这一模型去解释和解决更多问题。课标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课通过“用3×6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一环节,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就存在于身边。 通过“连一连”和“画一画”等活动,借助图形和图象来理解和解决问题,发展了几何直观。 教材分析 本课《动物聚会》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4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会读写乘法算式,并知道了乘法各部分名称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乘法的应用课。本课不再停留于对乘法概念的初步感知,而是着重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和解决,深刻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以及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它是学生将乘法知识内化并应用于实践的关键一步,也为后续学习乘法口诀、除法及更复杂的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含义,认识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这是本节课学习的坚实基础。学生对生动的童话情境充满兴趣,易于被吸引和调动。他们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和看图说话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相同数连加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2.结合具体事例体会同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3.会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提出问题,进一步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同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一、情景导入 教师边叙述美丽的童话故事边展示主题图:秋天到了,勤劳的小动物们都带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庆祝共同的丰收,它们喜气洋洋地欢聚在一起。(板书课题) |激发兴趣:以童话故事和生动的主题图创设“动物聚会”的愉悦情境,贴近儿童心理,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究 探究一:建立模型 1.看图获取信息。 用课件展示 师: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想一想,连一连。 (1)列出对应算式。 师:小猴和小松鼠分别拿了多少果子?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分别用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表示出来了,现在在教材中连一连吧! (2)理解算式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连线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加法算式不同,两个乘法算式相同。 师:你真善于观察!这两道题都用到了3×6和6×3,结合这两幅情境图,它们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生:不一样,第一幅图表示求6个3,第二幅图表示3个6。 师:确实是这样的,同一乘法算式在不同情境,所代表的意义不同! 生1:有3只小兔子,每只兔子拿了4根胡萝卜。 生2:有3只小猴,每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