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期中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历史文物或遗迹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下列能代表古代非洲文明或成就的是( ) A. B. C. D. 2. 日本的大化改新,仿照的是哪一国的制度 ( ) A. 阿拉伯 B. 英国 C. 朝鲜 D. 中国 3. 宗教是对社会现实虚幻的反映。世界三大宗教是( ) ①佛教②基督教③印度教④伊斯兰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庄园”发展起来。对方豪强为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年武装起来组成军事集团,让他们效忠于自己的主公。材料中的“他们”是指 A. 天皇 B. 领主 C. 佃户 D. 武士 5.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之源,以下成就属于古罗马的是( ) A. 文学:《荷马史诗》 B. 雕塑:掷铁饼者 C. 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D. 建筑:大竞技场 6. 中世纪西欧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记录:几个佃户被控告对领主运草的任务没有完成,而他们坚持自己没有违反义务规定,于是向法庭申诉,法庭依据习惯法确认:佃农有义务在草地里或领主院中将牧草垛起,但没有义务将牧草装上马车,最终领主败诉。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 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B. 佃户有时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 C. 庄园法庭的实质是维护领主经济利益的工具 D. 庄园法庭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机构 7. 中世纪西欧王权软弱,基督教会地位举足轻重,一些城市获得了自治: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阿拉伯帝国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日本从中央集权走向幕府统治。上述内容反映了欧亚大陆( ) A. 经济文化的互动性 B. 经济基础的一致性 C. 东西文化的同源性 D. 区域文明的多元性 8. 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阿拉伯帝国疆域辽阔、地跨三洲 B. 阿拉伯文化是大学兴起的决定因素 C.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影响巨大 D.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9. 公元前196年,为纪念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一周年,祭司制作了罗塞塔石碑。该石碑上围绕相同的内容,分别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通俗体文字以及古希腊文三种文字。这一现象表明( ) A. 古代埃及国王权力达到顶峰 B. 祭司完全垄断了文字书写 C. 文明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D. 埃及人能够阅读三种文字 10. 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面文物反映了古代世界不同区域文明( ) 意大利庞贝古城壁画上描绘的亚历山大东征 中国唐朝的开元通宝和日本的和同开珎 A. 逐渐连为一个整体 B. 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交织 C. 大力传播宗教文化 D. 建立起了直接商业联系 11. 上课记笔记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下表为小军同学的课堂笔记。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时间:12—13世纪 地点:欧洲 赞誉:“最美好花朵” 权利: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大化改新 B. 大学的兴起 C. 西欧庄园 D. 欧洲自治城市 12. “各地商品在巴格达争奇斗艳,中国的瓷器、丝绸,印度和南洋的香料、染料,中亚的织物和宝石,北欧的蜂蜜、蜂蜡和毛皮,东非的象牙和金砂,林林总总,令人目不暇接。除部分商品当地消费外,大多数再由阿拉伯商人转错世界各地。”这段文字反映了( ) A. 巴格达物产丰富 B. 阿拉伯人是经济交流的桥梁 C. 巴格达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D. 伊斯兰教推动了阿拉伯的统一 13. 在13、14世纪,西欧出现了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租地农场主通过雇佣劳动力进行商品化生产,手工工场则采用分工协作方式。这些现象说明西欧( ) A. 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B. 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 C. 封建庄园制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