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期中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由此可知,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是为了( ) A. 维护鸦片贸易 B. 打开中国市场 C. 促进文化交流 D. 加强友好往来 2. 鸦片战争前,中国市场上以土布为主。战后,来自英国的洋布增加了4倍多,使得“江浙之棉布不复畅———,东南沿海一带专以纺织为业的乡村,受到很大冲击。这说明鸦片战争( ) A. 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B. 使西方的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C. 使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破坏 D. 使列强攫取了在华设厂的特权 3. 第二次鸦片战争被称为是列强“强盗式的扩张”,在此战争中趁火打劫,不费吹灰之力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俄国 4.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上述内容应出现在以下哪个文件中( ) A 《天朝田亩制度》 B. 《时务报》 C. 《民报》 D. 《青年杂志》 5.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中国人认真地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作出反应,并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体现这种“社会思潮”的主张是( ) A.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B.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C. “师夷长技以自强” D. “天朝上国,万邦来朝” 6.《京报》是明清时期刊载上谕、大臣奏章的新闻文抄。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特下谕旨:为英人递送《京报》之人,即系汉奸无疑。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恭亲王奕 派人将《京报》交由联军派发。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清廷放松对大众传媒的控制 C.西方列强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D.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深入 7.战前,中国市场上主要以土布为主,洋货是少数人问津的“奢侈品”;战后,洋布等日用品日益增多,逐渐占据进口商品的主导。这说明该战争( ) A.使中国的小农经济遭到了破坏 B.使西方的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C.使列强攫取了在华设厂的特权 D.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8.在学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历史社团的同学们以“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主题进行历史讲汇报复出。现场主人公慷慨激昂地说道:“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这位主人公是( ) A.林则徐 B.郑成功 C.戚继光 D.曾国藩 9.洋务运动使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由于其政治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洋务运动求强求富的目标没有实现。综合以上表述可知,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中最具进步意义的是( )。 A.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发生变化 B.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C.培养了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 D.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0.李鸿章在上海联合洋枪队镇压太平军时曾感叹,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实非中国所能及”。在此思想指导下,他创办了( ) A.开平煤矿 B.湖北织布局 C.轮船招商局 D.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11.下表所示是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从中能够提炼出一个最恰当的主题是( ) 第1组 美日侵略台湾 第2组 中亚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 第3组 法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西南地区 A.近代初步探索 B.近代边疆危机 C.农民革命运动 D.列强瓜分狂潮 12.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馆)陈列馆位于山东威海刘公岛上,是一处以建筑、雕塑、绘画等综合艺术展示甲午悲壮历史的大型纪念馆。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