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 统编版(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 编号:24292476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2025-2026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共2份打包)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日期:2025-11-05 科目:高中历史 类型:试卷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生产,机器,排除,技术,工业革命,答案
预览图 0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知识点一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19世纪初,“从小就在某个行业做学徒学习技术”并“期盼成人后凭借技能享受丰裕生活”的美国男工发现“希望化为泡影”,因为没有技术的“妇女仅仅工作几个月,就因工资低廉而受到雇主青睐和支持”。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妇女比男子经验更成熟 B.技术失去竞争的优势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答案:C 解析:19世纪初工业革命正在进行,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手工技术逐渐被机器取代,使得没有技术的妇女因为“工资低廉而受到雇主青睐和支持”,C项正确,排除A项。机器技术具有竞争优势,排除B项;D项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 2.1769年,英国人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根据他的设计,必须沿河盖上一栋房子,安上多台纺纱机,由水车产生的动力转动。但这种机器较为庞大和昂贵,家庭生产使用已不可能。这种机器(  ) A.结束了当时生产对传统动力的依赖 B.推动了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的产生 C.限制了棉纺织业技术的革新和推广 D.促成了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广泛开展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一栋房子,安上多台纺纱机,由水车产生的动力转动”可知,其推动了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工厂的出现,B项正确。水力纺纱机采用的动力仍是水力,并未摆脱对传统动力的依赖,排除A项;新机器会促进棉纺织业技术的革新和推广,排除C项;当时欧洲大陆的工业革命并未广泛开展,排除D项。 3.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进厂、出厂和饮食都是在钟声所指示的一定的时间进行的。在工厂的内部,每人都有指定的位置和严格限定的老是一样的任务”。这么做的意图是(  ) A.确保机器大生产正常运转 B.控制人员过多的频繁流动 C.缓和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 D.规范工人的生活生产行为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定了严格的工作纪律,这是因为工厂使用机器生产,而工厂主为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生产,提高生产效益,必然会制定制度来最大限度地剥削工人,A项正确。 4.美国人亨利·福特开创了流水线生产。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整个生产过程处于监督管理之下……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据此可知,流水线生产(  ) A.无法保障产品的质量 B.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 C.激化了阶级间的矛盾 D.促使美国成为经济霸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福特的创新促使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B项正确。流水线生产能够保障产品的质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阶级矛盾,排除C项;当时美国尚未成为经济霸主,排除D项。 5.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在中国创办的第一个近代化的军事工业。这里的“近代化”主要是指(  ) A.生产资料 B.生产规模 C.产品流向 D.生产手段 答案:D 解析:近代化的含义是使用机器大生产,和传统手工工场相比,生产手段发生巨大变化,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是近代化的主要含义,均排除。 6.20世纪初,清政府不得不以立法的形式将西方的工厂制度、公司制度和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经济制度正式引入中国。清政府这一做法(  ) A.体现了中国经济殖民地化 B.强化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 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解决了近代工业发展的困境 答案:C 7.1914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生产出了中国自己的精盐。对此他写道:“年来国内百业凋零,尤已工业为最显著。……鄙意设负经营之责者能见机而作,肯为公家牺牲、勉为其难,未尝不可挽救些许。”由此可知,其意在(  ) A.为政府排忧解难 B.带动民间投资热潮 C.发展实业以救国 D.唤醒国人民族意识 答案:C 解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