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 统编版(部编版)(2024) / 七年级上册(2024) /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 第7课 百家争鸣 / 编号:24293305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二单元第7课《百家争鸣》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05 科目:初中历史 类型:试卷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老子,孔子,时期,主张,社会,思想
预览图 3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二单元第7课《百家争鸣》课时练习题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选择题 1.他既反对“大攻小,强执弱”的兼并战争,又反对强凌弱、众暴寡等阶级压迫,宣传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兼相爱、交相利”。他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孟子 2.如表人物的主张共同反映了( ) 人物 观点 孔子 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墨子 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A.社会转型的必然性 B.诸子百家思想的无差别性 C.兼并战争的残酷性 D.对社会大一统的理想追求 3.小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 ) A.严刑酷法,中央集权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民贵君轻 4.在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国君的爵位(等级)有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之主。孔子在编修《春秋》时, 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主张仁政治国 B.反对战争 C.维护等级秩序 D.提升周王权威 5.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老子属于( ) A.墨家学派 B.儒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道家学派 6.某校同学举办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为主题的展板。能够入选“春秋时期学术思想”的图片是( ) A.刻有文字的甲骨 B. 《红楼梦》插图 C. 帛书《老子》 D. 陶击鼓说唱俑 7.他的思想包含了对世界本原的认识、朴素的辩证法,以及“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等。“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主父偃 D.董仲舒 8.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地主阶级进行变法, 封建制度确立 B.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斗争激烈 C.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思想冲撞激烈 D.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 9.如图是某同学学习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而收集的一幅漫画。与其观点一致的思想家是( ) A.儒家的孔子 B.道家的老子 C.法家的韩非子 D.墨家的墨子 10.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对“诸子百家熠熠生辉”的局面评价正确的是( ) A.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高峰 B.古代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C.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坚实基础 D.历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高潮 11.春秋战国时期、面对同样的社会问题,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引发了社会制度的巨大变动 B.争霸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 C.“学在官府”被打破,私学兴起,人才辈出 D.当时各国变法的推动 12.朱绍侯等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到了战国时期,夺权胜利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扩展利益,先后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人们提出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作者意在说明( ) A.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B.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C.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D.社会变革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1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孙膑 14.学者冯天瑜曾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以下学派分别最能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是( ) A.儒家、法家 B.墨家、道家 C.名家、杂家 D.兵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