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一单元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课时练习题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选择题 1.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尧和舜 B.炎帝和黄帝 C.黄帝和蚩尤 D.炎帝和尧 2.下列是道家的经典的是( ) A.《论语》 B.《孟子》 C.《孙子兵法》 D.《道德经》 3.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张( ) A.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B.“无为而治”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兼爱”“非攻” 4.下图为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一件玉钺,该玉钺在当时可能是( ) A.农业生产工具 B.最高祭祀权的代表 C.诸侯国的标志 D.军事统帅权的象征 5.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下图反映的是( ) A.精卫填海 B.大禹治水 C.后羿射日 D.嫦娥奔月 6.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流传着许多远古的传说,也有着许多考古发现,这些传说和考古发现共同反映了远古山西先民改造自然、共创美好生活的景象。下列图文史料说明( ) 传说嫘祖有一天在桑树下烧水,蚕茧落入锅里,嫘祖用树枝去捞,没想到却捞起一根洁白透明的长丝线,她尝试用这种丝线代替植物编织,就此发明了缫丝织绸。 夏县出土的中国最早石雕蚕蛹 A.远古传说等同于实物史料 B.传说能真实反映历史原貌 C.考古发掘是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 D.考古发掘可与远古传说相互印证 7.下图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什么特点 ( ) A.开放包容 B.均衡发展 C.和而不同 D.多元一体 8.相传在远古时代,炎帝、黄帝组成的联盟与蚩尤部落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该战争是( ) A.垓下之战 B.阪泉之战 C.涿鹿之战 D.牧野之战 9.“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华夏是也。”材料反映的是( ) A.民族交融,在杂居相处中不断交往形成华夏民族 B.诸侯混战形成了华夏民族 C.华夏民族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华夏民族是优秀的民族 10.韩非子指出,“强兵得先富国,而重农则是富国的根本途径”。道家认为“我无事则民自富”,倡导让百姓休养生息,自由发展社会经济。儒家则主张顺应农时,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兼顾民富。各学派的经济思想从本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思想自由和百家争鸣 B.战争频繁与诸侯割据纷争 C.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 D.思想融合与统一趋向加强 1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如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与众乐乐”。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学( ) A.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 B.主张树立君主的权威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 12.某校七年级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搜集了部分新石器时代的器物图片,这些器物均有“龙”的元素。契合了“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的共识。这最能体现中华人文精神的( ) 三星塔拉遗址 陶寺遗址 良渚遗址 红山玉龙(内蒙古) 彩绘龙纹陶盘(山西) 龙首玉镯(浙江) A.道法自然 B.革故鼎新 C.华夏认同 D.和而不同 13.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繁荣局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B.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 C.各学派相互辩论 D.各学派的思想后来发展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14.商周之际产生的“敬天保民”思想,体现了统治者高度重视民众的力量以及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下列主张体现重民思想的是( ) A.“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B.治国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 15.据《史记·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