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2024) / 二年级上册(2024) / 第七单元·阅读 / 19 雾在哪里 / 编号:24298748

【大单元·任务式】第七单元第7课时 雾在哪里 教案 跨学科教学实践 统编版语文二上

日期:2025-11-06 科目:小学语文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朗读,学生,课文,感受,想象,起来
预览图 2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课题:《雾在哪里》跨学科教学实践 内容分析: 《雾在哪里》是俄罗斯作家谢尔古年科夫创作的一篇科学童话 ,采用拟人化手法将雾描绘成一个淘气的孩子,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展现大雾下的朦胧景象。通过生动的情节帮助儿童理解雾的自然现象,感受文学趣味。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感受童话中拟人化手法所展现的文学魅力,乐于探索和表达自然现象的奇妙。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雾说话的语气;积累“甚至、无论、一切”等词语,并模仿“无论……还是……都……”的句式说话。 思维能力:能根据课文内容,对“雾接下来会去哪里,藏起什么”进行大胆想象和预测,发展逻辑推理和创造性思维。 审美创造:感受大雾笼罩下景物朦胧、变幻的意境美,并能通过绘画和表演,创造性地表现雾的淘气和景物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雾来了以后,景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淘气”的雾孩子形象,理解雾的自然特性,并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表达。 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雾都藏起了哪些景物;初步感受雾的“淘气”。 第二课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雾说话的语气;理解雾散后景物变化的原因;能仿照课文句式进行想象说话和写话。 情境任务:“同学们,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画家,让我们一起来做‘大自然的小画家’,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用语言描绘我们眼中最美的想象风景!” 小画家们,你们准备好了吗?第二站:童话里的想象。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回顾旧知 角色朗读 (语文 & 音乐) 1.回顾旧知想一想: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雾宝宝”都去了哪些地方呢? 2.我是雾孩子:现在,谁来当这个淘气的雾孩子?师生合作,(引导学生用顽皮、自豪的语气读雾说的话:“我要把大海藏起来……”) 个性化朗读展示:学生尝试用自豪、顽皮的语气朗读雾的台词,进行个性化的情感表达。 设计意图:深化角色体验: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从“读者”转变为“故事参与者”,深刻体会雾的“淘气”性格,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 第二节:精读课文,思维碰撞 (语文 & 科学) 1.分角色朗读第2-6自然段,老师读旁白,一个学生读雾孩子说的话,一个学生读景色。 (1)于是,他把大海藏了起来。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①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大雾中大海的景色,说说是什么样子的。 ②想象画面:被藏起来的事物,由海水到船只,再到蓝色的远方,几乎包含了海面上的所有景物,仿佛整片大海被浓雾笼罩。 (2)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①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霎时”的意思,学生给“霎时”找近义词。(立刻、马上、瞬间。)。 (3)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①教师引导:理解“甚至”一词。雾不仅能藏大的,就连小的也能藏。大雾遮蔽了一切,感悟大雾笼罩万物的神奇。 3.配乐朗读:教师播放空灵、梦幻的背景音乐,学生分组朗读描写景色的句子,感受雾气笼罩下世界的宁静与朦胧美。 朗读指导:要注意停顿,顿号停顿的时间要比逗号稍短一些,“甚至”“一切”可以适当加重语气读。 4.教师提问:雾把一切都藏起来后,最后是谁把它自己藏起来了呢?(太阳) 探究:为什么太阳一出,雾就散了?(科学知识回顾与深化:太阳带来热量,使小水滴蒸发,变回水蒸气。) 合作朗读实践:分角色、分小组朗读,协调配合,共同表现文本意境。 审美感知体验:聆听音乐与同伴的朗读,感受雾中世界的朦胧美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