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 人教版(2019) / 必修 第一册 /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 编号:24299349

【学霸笔记】2.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52张PPT)

日期:2025-11-06 科目:高中地理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大气,运动,热力,受热,环流,形成
预览图 12
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
(课件网)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地球上的大气 第 章 二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清代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图 2.8)中,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 因为台湾海峡两岸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关系是相反的,所以其海陆风的风向日变化是相反的。这里的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 图2.8 《台海使槎录》初刻本 问题: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这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 认识大气受热与运动规律对人类生存的基础性作用,理解人类活动(如排放温室气体)改变受热过程、影响大气运动的后果,树立遵循大气规律、减少对大气环境干扰的协调意识。 区域认知 对比不同区域(如赤道与两极、陆地与海洋)大气受热差异及运动特点,理解区域纬度、海陆位置等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明确不同区域大气运动的差异及地理意义。 综合思维 综合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及水平气压梯度力等要素,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的关联,认识热量传递与大气运动的整体性,形成系统认知。 地理实践力 通过模拟热力环流实验、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等实践,提升对大气受热与运动的直观认知,培养实验操作与地理原理应用的实践能力。 课标解读及重难点 课标解读 重难点 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①强调学习要依托示意图; ②行为动词是“说明”和“解释”对学习层次要求较高; ③“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是核心内容 ④学习时要增强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解释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风的形成 难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其意义;解释常见的热力环流 CONTENTS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2.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目录 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成因 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 热量差异 (根本原因) 分布不均、 下垫面差异等 大气运动的意义 水热输送 天气变化 大气运动的分类 大气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气流下沉 气流上升 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气压 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气压的国际制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A A, 大气上界 PA, PA PA>PA, 结论:同一地点,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 气压 含义: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结论:地面性质均一、受热均匀,等压面均平行于地面。 地面 1020 1010 500 490 495 495 1015 500 490 1010 1015 1020 地面 单位(hPa) 高空 近地面 单位(hPa) 高空 近地面 热力环流 图2.11 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 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思考 图2.11 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 气温、气压、气流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近地面的同一水平面上,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流总是从气压高(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等压面下凹)的地方。 热力环流 A-热源 B-冷源 形成原理 当B地接受热量少时, B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当A地接受热量多,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地上空扩散 热力环流 形成原理 A-热源 B-冷源 B地因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