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植被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重难分析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2.行为动词是“说明”,对学习要求较高;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是核心内容;4.遵循“案例分析—观察探究—归纳总结—拓展应用”的思路,增强学生对土壤的认识,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综合思维 分析气候、植被等对土壤的作用,把握土壤与环境要素的相互关联 重点 土壤观察的内容(土壤颜色、质地、剖面构造等) 区域认知 对比不同区域土壤类型差异,理解区域自然环境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人地协调观 认识土壤的生态价值,树立保护土壤、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维系人地平衡的意识 难点 土壤的剖面构造 地理实践力 通过实地观察、采样分析土壤特征,提升探究土壤属性的能力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知识点一 观察土壤 1.理解土壤的概念 (1)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_____,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组成:_____、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答案:1、肥力;矿物质; 2.知道观察土壤的角度 (1)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土壤 形成条件或过程 特征 红壤 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形成,_____强烈 颜色发红、质地黏重、有机质含量低 黑土 一般因积累_____较多而成 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棕壤 发育在_____下 具有深棕色的淀积层,土层较厚,质地黏重 紫色土 发育于亚热带地区石灰性紫色砂页岩母质上 呈紫色或紫红色,一般含_____,呈中性或微碱性;矿物养分含量丰富(如磷、钾等),肥力较高 (2)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_____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_____、_____和_____,在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 土壤 成分 特点 判断方法 砂土 _____占优势 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 用食指和拇指搓捏时有砂粒的感觉,干时有沙沙声,湿时无可塑性 黏土 黏粒占优势 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搓捏时_____有,可见到光泽面,干时细土可进入指纹,湿时可塑性强 壤土 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 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蓄水、保肥性能强,是_____理想的土壤质地 除了砂土和黏土,其他土壤可以粗略归为壤土类 答案:2、(1)淋溶作用;腐殖质;温带落叶阔叶林;碳酸钙; (2)粒径大小;砂土;壤土;黏土;砂粒;细腻感;农业生产; 3.土壤剖面构造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这些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 森林土壤剖面结构及特点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_____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_____,颜色较浅 _____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_____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2)耕作土壤剖面结构及特点 剖面结构图 剖面层 特点 _____(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_____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答案:3、(1)有机质;淋失;淀积层;风化碎屑 (2)耕作层;保肥保水; 4.了解土壤分类 ①按颜色分:黑土、红壤、黄壤等。 ②按土壤质地分:砂土、壤土、黏土。 ③按人类是否干预分:自然土壤、耕作土壤。 知识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