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亚热带、热带季风区、温带季风和海洋性 气候区,沿河、海地区 洪涝灾害 一 危害:淹没农田、聚落,破坏基础设施,造成 农作物减产、人员伤亡等 ( 气 象 灾 害 ) 干旱和旱灾 台风灾害 一 寒潮灾害一 ( 地 质 灾 害 )地震 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旱灾最严重 危害:农作物大量减产;影响畜牧业;造 成人畜饮水困难等 分布:西北太平洋发生频率最高。北半球7-10月多发 组成: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台风眼 时间: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 我国:源自蒙古、西伯利亚地区的寒潮影 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 烈度: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构造:等震线、震源、震中、地震波等 分布: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等就线 ( 自 然 灾 害 ) 一 滑坡 — — 滑坡:(条件)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度差 泥 石 流 — — 泥石流:(条件)地形陡峻,松散物质丰富,有大量水流 自然灾害的监测 工程性防御 灾害防御 非工程性防御 ( 手段 )灾前准备一一“未雨绸缪” ( 防 灾 减 灾 )一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一灾中应急一一“雪中送炭” 灾后恢复一一“亡羊补牢” 灾后恢复 ( 自救与互救 )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 遥感 · )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 地面条件限制少等优势,能够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地理信息技 术在防灾减 灾中的应用 全球卫星导 航系统 地理信息技术 一 组成:卫星星座(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系统(用户部分) 特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俄罗斯的全 球卫星导航系统 (GLONASS) 、 欧洲的伽 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GALILEO) 和我国的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BDS) 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 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课件网) 防灾减灾 第六章自然灾害 人教版(2019)必修一 防灾减灾 第六章自然灾害 人教版(2019)必修一 全国防灾减灾日经国务院批准而设立,自2009年起,定于每年的5月12日。 设立“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防灾减灾日的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元素,雨后天晴的彩虹寓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的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两人相握之手与下面的两个人的腿共同构成一个“众”字,寓意大家携手,众志成城,共同防灾减灾。 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 2025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 核心素养 聚焦 “防灾减灾的区域适配性”,引导学生结合不同区域的灾害类型、自然背景及社会经济特征,认识防灾减灾措施的区域差异;理解 “因地制宜” 是防灾减灾的核心原则 ——— 如沿海地区侧重台风监测与海堤建设,山区侧重滑坡隐患排查与植被恢复,建立 “区域灾害特征→针对性防灾减灾策略” 的空间关联认知。 区域认知 认识 “人地关系失衡” 是灾害风险加剧的重要诱因,明确防灾减灾的本质是通过规范人类活动、调整人地关系,降低灾害对人类的威胁; 理解防灾减灾需兼顾 “风险防控” 与 “可持续发展”,既反对忽视自然规律的盲目开发,也反对因噎废食的过度避让,树立 “尊重自然规律、主动管控风险、实现人地安全共生” 的观念。 人地协调观 掌握防灾减灾的基础实践方法,如通过灾害预警信号判断风险等级,解读防灾减灾工程的作用原理; 能结合本地常见灾害,制定简易的家庭防灾预案,或针对校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