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 / 高教版(2023) / 基础模块 上册 / 第七单元 / /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 编号:20545746

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09-23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课文,建筑,分析,要求,现出,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预览图 1
语文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设计 【课文解读】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属于课程标准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专题,围绕“科学与理性”单元立意,选取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领域、不同身份作者的经典作品作为课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用类文本的阅读理解与言语实践,提高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水平。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作为一篇科技论文,要言不烦、平易朴实,列举音乐作品《鳟鱼》、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临韦偃牧放图》,以及经典建筑人民大会堂等来说明时空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既通俗易懂又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1、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2、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感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体现出的广阔视野与深厚积淀。(重点) 3、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能力。(难点) 教学重难点 1、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2、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感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体现出的广阔视野与深厚积淀。(重点) 3、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能力。(难点) 【教学方法】 批注式阅读法,提问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们一起来观察黑板上的题目,“千篇一律”是什么意思?“千变万化”又是什么含义?两个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又有什么用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梁思成先生的文章—《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作为中职生,夯实基础是开启课堂的必备要素。我们随机挑选几位同学分享一下自己在预习课文时遇到的不会的生字词。 要求:指出第几页,第几段,第几行,拼音声调标在哪个韵母上 学生总结如下: 鳟zūn鱼 涓juān涓 瓦垄lǒng 韦偃yǎn 李公麟lín 寥liáo寥liáo几笔 檐yán 朝cháo房 廊庑wǔ 左睇dì右盼 谐xié趣园 荒谬miù 梁坊fāng 一幢zhuàng 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思去谋划某件事 依样葫芦:一味模仿,毫无创见 引人入胜:引人渐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万变不离其宗: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不变,殊途同归 2、知人论世 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他于50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3、写作背景 作为建筑艺术大师的梁思成,对建筑的设计和审美要求很高。他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写出了大量的经验论文。本文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对我过建筑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自由朗读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遍朗读,要求:校准字音 (2)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第二遍阅读,要求:划分层次 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提问学生,总结如下: 第一部分(1):提出了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指出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尤为重要。 第二部分(2-7):以音乐、舞蹈和绘画为例,说明作为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 第三部分(8-16):以建筑实例说明作为一种空间持续的艺术,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并且指出了当前城市建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讨 1、仔细阅读第一段,我们一起分析第一段的各层次含义。 要求:学习老师分析的思路,在课本上标划层次,并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