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2024) / 八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 / 11 短文二篇 / 答谢中书书 / 编号:20935015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与观察

日期:2024-09-08 科目:初中语文 类型:素材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课文,作者,学生,老师,词语,通过
预览图 5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部编版语文八上:《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与观察 设计背景 1.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一课八上第三单元,这一单元共有《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及《唐诗五首》组成,这个单元的课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作者都在对自然山水美景进行生动描写的同时,在自然山水中寄寓了自己的感情。但作者的情感不是直接抒发的,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和特殊的词语含蓄地表达出来的。 如《三峡》中用“素”“绿”“清”“影”等词写春冬之景,用“寒”“肃”“凄”“哀”等词写秋天的景色,《答谢中书书》中的“交”“乱”“与”等,这些词语不仅描写生动,同时也把作者的情感交融在其中。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个单元课文呈现的共性,通过对具体词语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带领学生把作者寄寓在文字中的情感读出来。如《答谢中书书》结尾的“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两句,《记承天寺夜游》结尾的“闲人”等词语,都需要学生细加品味与解析,这样才能读出作者表达的真意。 2.学情分析 这组文章没有什么复杂的文言语法现象,语言也比较简单平易,但作者在作品中的寄寓很深,八年级的学生要真正读懂它们并不容易。因为学生的人生经历很简单,他们不懂得古代文人隐居山林与官场生活的复杂背景。同时,学生此前阅读古文数量有限,他们对这类文章的写法和语言特点认识不深。 因此,老师想通过本文的解读,教会学生认识此类文章的写作特点与语言特征,通过对本文的解读,帮助学生掌握这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为下篇课文《记承天寺夜游》的学道路。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与韵味,在理解文章意义的同时,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分析作者景物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具体语句的评析与阐释,读出作者的写作本意。 任务实施 任务1:读准课题(读准课文的标题,让学生明白课文是一封回复别人的书信,为深入解读文本,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打下基础) 师:刚才课前老师在跟同学们聊的时候,了解到大家都已经预习课文了。请哪位同学来读一下课文的标题。 生1:答/谢中书/书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停顿呢? 生1:因为谢中书是人名,所以不能分开。 师:谢中书是人名不能分开。为什么你后面也要停顿一下? 生1:因为如果读成“答/谢中书书”,感觉他是一个四个字的名字。 师:你根据名字判断,中间要有一个停顿。他读的是对的。请坐。 师:大家想想,后面为什么要停顿呢? 生2:这里的“书”是书信的意思。 师:“书”是书信(板书:书信)。那“答”呢? 生2:答是回复的意思。 师:对,“答”是回复的意思(板书:回复),所以中间需要停顿。从课文的标题,老师们可以看出,这是一封陶弘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任务2:解读课文(解读课文,就是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词语的理解来读懂课文。其中要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写景的方法与角度,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感) 师:今天老师们就来一次穿越,穿越到一千五百多年前,回到南朝齐、梁时代,跟与老师们一样喜爱自然山水的陶弘景一起做一次旅游,游览他笔下的山水美景,感受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读两遍,要读出节奏。 生:(自读课文) 师:读书声越来越小,说明大家都读完了。哪位同学毛遂自荐,先把这篇课文再读一遍? 生1:(朗读课文) 师:他读得比较快,有节奏感,请坐。哪位同学再来读一遍? 生2:(朗读课文) 师:“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与”,课文中已经做了注音,在读的过程中大家要读准这个字音。 老师课前跟同学们交流,很多同学说这篇文章写得很美,那么,现在怎么通过老师们的声音来把这种“美”表现出来呢?朗读时,老师希望你们要把眼前的美景读给大家“看”,用声音把作者描绘的美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