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 统编版(部编版)(2024) / 八年级下册 / 第一单元 / 1 社戏 / 编号:20935962

1.《社戏》教学设计

日期:2024-09-08 科目:初中语文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
预览图 2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社戏》 【教学目标】 1.了解“社戏”这种民俗活动,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2.体会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深入理解作者寄寓的情思。 3.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社戏”这种民俗活动,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2.体会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深入理解作者寄寓的情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文的题目是《社戏》,大家先读读预习提示和课下注释①,了解一下什么是社戏。除了“预习”中介绍的,你还有哪些补充? 明确: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后发展为一种地方基层组织或区域的名称。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一般在庙宇、祠堂或野台演出。它发端的年代久远,渊源可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图腾祭祀仪式。 二、初读课文,梳理情节 1.如果让你在“社戏”前面加一个动词的话,加什么好呢? 参考示例:看。 2.课文中第一次出现“看戏”两个字是在第 4 段第一句话。这句话前面的三段和主要情节“看戏”有没有联系? 参考示例:有联系,这三段交代了看戏的时间、地点和看戏的人,还有看戏的机缘———我”随母亲回外祖母家“归省”,所以才得以看戏。这些可以称为“看戏”前的“序幕”。 3.看戏的过程按时间或事件的发展顺序可分为几部分 参考示例:戏前波折(4—9段),月夜行船(10—13段),船头看戏(14—21段),月下归航、偷豆(22—30段)。 三、通读两文,初会情思 1.《社戏》最后一段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读过课文的同学都知道:豆是很普通的豆,戏让“我”昏昏欲睡,但作者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怎么理解? (此环节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不设固定答案。教师可在充分了解学生初读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参考示例:“我”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环境和乡民。这里美丽的风光,自由的空气,朴实、率真的老人和孩子,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与“我”同龄的水乡少年的劳动本领和办事能力,都是“我”在城镇时未曾感受过的,也是在后来的人生路上难以再遇到的。于是,记忆中普通的“豆”和并不精彩的“戏”便被蒙上了作者个人的情感色彩,时间越久,记忆中的影像和滋味就越耐人寻味,越显珍贵。 2.请同学们默读丛书文章《社戏(节选)》,思考:《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此环节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设固定答案。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关注文本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创意表达。言之成理即可,不要局限于参考示例。) 参考示例:开头部分内容要点依次为:①身在京城,本无看戏兴趣,听友人建议前往;②第一次人多嘈杂无座位,悚然离去;③第二次募捐义演依然拥挤,且主角迟迟不到,失望离去; ④反思中国戏剧不宜剧场观看,更适于远观,北京看戏的挫败经历便引发了儿时在外祖母家远观社戏的回忆。眼前城里看戏备受折磨,儿时乡间看戏永生难忘,两相对比,褒贬分明。眼前的戏是写作的由头,反衬早年“社戏”之美;戏或许不美,豆也普通,美的是看戏和偷豆都是“我”和小伙伴们共同经历的,它们承载着小伙伴们的热情无私、淳朴厚道的美好品质,承载着“我”对这段童年美好时光的留恋。鲁迅先生借“社戏”这一民俗活动传达了对故乡、对乡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挚爱和怀念。 3.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读出文中的“我”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恋和挚爱。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