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上课时间:2024年9月11日 教学课题: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史实,理解两汉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自主理解西汉建立之初的政治、经济、思想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两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累计第5个教案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汉武大帝》序幕词 汉武帝刘彻 BC141年—BC87年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学习重点:两汉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意义;两汉衰亡的原因。 时空坐标 1、重现大一统—西汉建立 2、巩固大一统—西汉强盛 3、延续大一统—东汉兴衰 4、大一统的乐章—两汉文化 思维导图 概念辨析 大统一: 一般指的是疆域的统一,即所有的地方都归于一个政权统治。新莽、曹魏、民国都短暂的实现了大统一。 大一统:不仅有疆域的统一,还包含了思想、文化、经济的统一。秦朝 、西汉、东汉、西晋、隋朝、唐朝、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这几个朝代都曾真正实现了大一统。 时 间:BC202 建立者:刘邦 王 朝:西汉 都 城:长安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 汉初巩固统治的措施 秦 汉 地方行政制度 指导思想 赋税徭役政策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同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法家思想 征发繁重 郡县制 地方行政制度 指导思想 赋税徭役政策 黄老无为 与民休息 郡国并行制 如何避免重蹈秦的覆辙? 汉高祖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汉承秦制 2. “文景之治” 吸取秦速亡教训 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 郡国并行制:从异姓分封到同姓分封 目的:“惩亡秦孤立之败” 结果:对西汉的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不利于统治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王国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3. 郡国并行制与“王国问题” 二、西汉的强盛 自主探究:汉武帝即位后,面临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材料一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二 (豪强地主)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 平准书》 材料三 (文帝)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景帝)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史记·匈奴列传》 诸侯太强,王国问题 地方豪强,威胁中央 相权太盛,威胁王权 思想混乱,没有统一 匈奴嚣张,边境不宁 …… 自主学习:针对以上问题,汉武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阅读教材22—23页,完成下列表格 问题 项目 措施 特点 解决问题(意义) 诸侯强势胁中央 丞相权重制君权 豪强霸道扰社会 政治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监察制度 官员选拔 商人暴利匮财政 经济控制 思想不一异人心 思想控制 匈奴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