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 月考专区 / 高三 / 编号:23958976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考前综合素质评价(一)历史试题(含解析)

日期:2025-09-26 科目:高中历史 类型:试卷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可知,排除,材料,货币,根据,相关
预览图 0
2026届高三年级一模·历史参考答案与详细解析 题号 1 2 3 4 6 7 6 0 10 答案 A 月 D c A D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D C 1.A 【难度】0.65 【知识点】焚书坑儒 【详解】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秦朝时期的中国。孔安国和刘向都批判了 秦朝的焚书坑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A项正确:严刑 峻法表现为轻罪重罚,焚书坑儒并不能反映出严刑峻法,排除B项;百家争鸣背景下,知 识分子流动加剧,而秦朝的焚书坑儒行为结束了百家争鸣,知识分子流动并未加剧,排除C 项:焚书坑儒只能证明秦朝加强思想控制,不能直接佐证秦朝政治腐朽黑暗,排除D项。 故选A项。 2.A 【难度】0.65 【知识点】王权的加强 【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96 年至1301年(法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题干反映了王权势力上升,逐渐大于教权,12 至14世纪西欧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推动着王权的不断强化,逐渐摆脱教权的控制,影响权 力结构发生异变,A项正确:14世纪时法国并未确立议会制共和政体,排除B项;民族意 识往往同民族和国家追求独立有关,材料中没有关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相关信息,排 除C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3.A 【难度】0.4 【知识点】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德”与政治贡献、效法祖考之德相关,这与宗法制度下强调血缘关 系、祖先权威以及对政治秩序的维护紧密相连。春秋中期后“德”侧重于个体品德操守,说明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11页 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对人们行为和观念的约束作用在减弱,反映了宗法制度逐渐瓦 解,A项正确:早期国家形成发展主要是在夏商周时期,且材料主要围绕“德”的内涵变化, 并非早期国家形成发展相关内容,排除B项:百家争鸣局面兴起于战国时期,时间不符, 材料也未体现百家争鸣相关内容,排除C项;“德”的含义从统治集团治理能力到个体品德操 守的变化,与君主权力是否被制约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4.D 【难度】0.4 【知识点】孟子、荀子及儒家思想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儒家 认为拥有货币多少要以礼'来定:道家希望回到物物交换的‘无币'时代:墨家指出交相利观 点,认识到了货币的交换价值:法家主张加强对铸币权的控制,利用货币来调控经济”和所 学知识可知,先秦诸子对货币问题的不同主张,本质上是基于各自对社会秩序的理解和构想, D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各学派对货币问题的观点差异并非源于文化取向的差异,而是对社 会治理的不同思考,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只有法家明确提出对铸币权的控制,其他学 派并未体现对货币统一的渴望,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各学派虽然讨论了货币问题,但 其核心关注点并非经济本身,而是通过货币问题反映对社会秩序的思考,排除C项。故选D 项。 5.c 【难度】0.4 【知识点】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 根据材料可知,世界市场的拓展过程中,贸易往来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地图中清晰地展 示了白银流向和贸易路线,这与世界市场拓展过程中各地区之间通过贸易进行经济交流相契 合,C项正确:物种传播通常会有具体的物种名称、传播路径等相关标注。此地图主要展示 的是白银流向和贸易路线,并非物种传播相关信息,排除A项:人口迁移一般会有不同地 区人口数量变化、迁移方向及原因等相关描述。地图中没有体现这些人口迁移的要素,排除 B项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