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 / 统编版(部编版)(2024) / 八年级上册 /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 法不可违 / 编号:21478824

(核心素养目标)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9-27 科目:初中政治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行为,法律,行政,李某,违法,观念
预览图 2
初中政治 初中政治
标题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 :认同社会主义法律,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道德修养 :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争创合格公民,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法治观念 :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健全人格 :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人生观念,体现身心健康的素养。 责任意识 :维护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具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内在要求。 教学 重点 违法行为的分类及行为表现。 教学 难点 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教学过程 导入 生活观察 2024年10月1日:今天写完作业太累了,老妈还要我下楼去丢垃圾,幸亏我聪明,直接从楼上丢下去,省了一趟。这都是小事情… 2024年10月6日:昨天说没有钱,今天就捡到宝也不知道谁的钱包,落在校门口。钱包里面的100元真香啊!反正是没人要的,就我归了。这都是小事情... 思考:这些事情真的都是“小事情”吗 这些行为可能带来什么后果 提示:这些问题实际上并不是“小事情”,而是涉及到道德、法律和个人责任的重要问题。从楼上丢垃圾是一种不负责任且可能违法的行为。这不仅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如果垃圾砸到人或物,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包括法律责任和赔偿。捡到钱包并私自占有其中的钱财是一种不道德且违法的行为。这不仅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还可能对失主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如果失主报警并找到你,你可能会面临法律责任,包括被罚款或甚至被起诉。 授新课 活动一:“小事”而已 《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四条: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 阅读《民法典》相关法条,思考法律如何为我们的生活保驾护航 提示: ①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②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情境创设:李某在放学回家的途中,一时兴起,拿起随身携带的弹弓,无意中瞄准了沿街的路灯,并连续发射,导致四五盏路灯被打破。这一行为不仅破坏了公共设施,也给行人和车辆带来了安全隐患。接到群众举报后,公安机关迅速介入调查,通过现场勘查和监控录像等证据,确认了李某的违法行为。鉴于李某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对公共财物的损害,公安机关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其作出了处以200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 思考:你觉得李某违法的个人有哪些? 提示:缺乏规则意识,法治观念不强 ①个人方面:道德水平低,法治观念淡薄,不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不能明辨是非、交友不慎等。 ②家庭方面:家庭的缺失,父母的溺爱,父母疏于管教等。 ③学校方面:学校管理不到位,对学生关爱不够等。 ④社会方面:社会保护缺失,普法力度不够,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依然存在等。 活动二:“小事 ”不“小” 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馆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 思考:李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提示: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等形式。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撒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陈某为牟取非法利益,介绍杨某向吴某等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