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淄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1.山西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遗址,距今4300—4000年左右。如图为出土情况统计表,这反映了当时( ) A.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B.社会分工日益成熟 C.出现阶级阶层分化 D.公共权力已经产生 2.西周时期拥有姓氏是贵族及其后裔的特权,普通民众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百姓通常指贵族成员,战国以后普通民众也开始有自己的姓, “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度的实行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3.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国名)不足征(通“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反映出孔子( ) A.肯定历史传统的重要作用 B.强调礼是维护等级的工具 C.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D.认为礼随时代变迁而变化 4.如图所示的路线应是( ) A.秦始皇历次的巡行路线 B.汉丝绸之路的主要商贸路线 C.秦统一六国的进军路线 D.汉平定七国之乱的调兵路线 5.如图为“周公辅成王”画像砖。此类画像砖在东汉以后才大量出现,周公个人的形象不再是先秦、西汉人心目中“践祚当国”、大权独揽的摄政王,而是一位承受先王托孤之重、率领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长者。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正统思想的确立 B.政治形势的需要 C.抑制王侯的诉求 D.社会风俗的变迁 6.下图为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砖上的人物用一个叉状的工具穿肉并进行炙烤。据记载,“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方法,魏晋时期,“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这说明当时( ) A.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B.游牧民族借鉴中原习俗 C.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D.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7.如图为唐代一份皇帝敕令(部分),这可用于研究唐代的( )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二府三司制 D.中书一省制 8.下表是中国古代部分朝代某一群体在当时入仕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该群体是()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寒门子弟 B.南方士人 C.少数民族 D.世家大族 9.如图为宋仁宗于1027年11月发布的诏令内容节录。它反映出诏令所涉及的地区( ) 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与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抑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A.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B.佃农与雇主的社会地位趋于平等 C.租佃契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 D.政府主导北方人口向南方的迁移 10.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 ”这表明张载主张 (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11.如图为南宋、金榷场分布图,榷场设置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C.便于政权间的经济交流 D.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 12.有学者指出:“元代分省建置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该学者意在说明,元代行省制() A.打破山川形变划界原则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阻碍了区域间经济交流 D.不利于维护地方社会稳定 13.明太祖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