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荷塘月色 课题:14-2 荷塘月色 课时 1 授课年级 高一 教材 分析 单元定位:本单元对应 “文学阅读与写作” 任务群,在 “自然与情——— 的大主题下选取了五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作为其中的现代文之一,侧重描写城市背景下的人文自然。 文本特点:文章以 “我” 的行踪为线索,选用了 “荷”“月” 两个意象描绘出一幅月色荷塘互相映衬的美丽图景。语言清新典雅,景物描绘细腻传神,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运用了拟人、比喻、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 “月光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等,将荷塘月色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主题思想:本文含蓄而委婉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渴望自由,想要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思想感情,既表达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理解并积累 “田田”“亭亭”“脉脉” 等叠词以及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准确、生动表达自然景物特点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深入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能够在自己的写作中借鉴和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文中的意象、意境和写作手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让学生对文中的某个场景进行改编或续写。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章的主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探讨作者 “心里颇不宁静” 的原因及这种情绪在文中的体现和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 让学生了解朱自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对荷花、对月亮等意象的审美内涵,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古典诗词中对荷塘月色的描绘和情感寄托,感受文学作品的传承与创新。 审美鉴赏与创造: 培养学生对散文美的感知能力,让学生能够领略到文中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幽静、素雅、朦胧和柔美的意境之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模仿《荷塘月色》的写作风格,创作自己的散文作品,以实践巩固所学,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荷塘月色的描写之中,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作者在描写荷塘的美景时,也透露出自己内心的不宁静和对自由的向往。 品味语言之美:分析文中优美的语言,包括叠词的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以及用词的准确生动等,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等句子,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文中的关键语句,梳理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从 “心里颇不宁静” 到欣赏荷塘月色时的喜悦,再到最后回到现实的哀愁,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深入剖析作者的内心情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现实的不满、渴望自由却又无法超脱现实的复杂情感,以及这种情感与荷塘月色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进行体会。 理解文中隐喻和象征手法:文中的一些意象和描写可能具有隐喻和象征意义,荷塘、月色、采莲等,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寄托。 体会 “有我之境” 的文学意义:理解作者在文中营造的 “有我之境”,即作者的情感与所描写的景物相互交融,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在文中的渗透和体现,这对于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新课讲解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情境创设: 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古筝曲《高山流水》或钢琴曲《月光奏鸣曲》,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