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二氧化碳 课题 奇妙的二氧化碳 学科 化学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及章节 上海教育出版 九年级 上册化学 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气体之一,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空气、氧气的相关知识和一些气体研究方法,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本节教材内容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情分析 CO2 气体是学生熟悉的物质,是在学生学习探究了O2之后的又一重要气体,对于本节内容,学生学会怎样探究另一种新物质,了解掌握该物质的性质,在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课时主要包括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CO2 的检验、CO2 与灭火、CO2 与H2O的反应。最后联系到CO2 用途。第二课时包括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学生分析能力不够成熟,很多地方需要再详细讲解,让学生建立学习化学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和结合生活经验,掌握CO2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其用途。 2、通过CO2和水反应实验的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3、通过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和碳酸的分解反应,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4、通过二氧化碳“功”与“过”的讨论,学习全面的认识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成“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的认识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性质和用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归纳总结法 对比分析法 实验探究法 资源与技术准备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 设计思路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猜谜语的方式创设问题情景,首先让学生们对CO2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更进一步认识,接着从CO2在生活中的循环过程引出CO2“奇妙”之处,从设问:既然二氧化碳作用如此之大,那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引导学生认识“温室效应”的产生,并提出解决温室效应的方法。再以一瓶可乐展开探究,以及结合实验,总结C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接着就继续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去探究CO2和水反应后的生成物碳酸的特点(二氧化碳+水 碳酸),再进一步分析碳酸的不稳定性,加热易分解,写出反应方程式(碳酸 加热 二氧化碳+水),接着就以上反应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概率,本节课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应充分展示化学美的一面,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不仅化学有用,而且化学还很美。 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 农民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傅称它是粉刷能手。环境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手。 思考,学生基本上能回答出这是二氧化碳。 从二氧化碳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一些作用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出今天学习的新内容。 新课第一部分:了解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同学们回答很正确。那同学们知道二氧化碳在生活中是怎样产生和消耗的呢(表格)?让我们一起看一组图片 【投影二氧化碳循环过程图片】 思考,归纳总结,完成二氧化碳生成和消耗的表格 让学生根据图片中二氧化碳的循环过程,归纳总结出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提升归纳学习能力。 设问 从以上总结我们可以看出二氧化碳是必不可少的,那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思考,回答:不是,因为二氧化碳太多会产生温室效应 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继续看书,辩证看待事物,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会有不利的一面,我们需要控制一个度 进一步引导 看来同学们生活经验很丰富,课本也预习得很好,知道二氧化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