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 统编版(部编版) /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 编号:22361402

2025年同步教学《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2-22 科目:高中历史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帝国,文明,亚洲,中古,时期,阿拉伯
预览图 5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
2025年同步教学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 2.认识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多元面貌和文明的交往。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知道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南亚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兴起和扩张的史实及日本、朝鲜等国的政治发展脉络。 【唯物史观】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中古时期亚洲的发展进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概述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建立及对于东西方交流的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认识理解西亚、南亚、东亚文化并存的局面,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使学生认识日本、朝鲜与中国交流密切,影响深远,培养对中古时期的亚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理性认识。 时空坐标及主要内容: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建立与发展;日本、朝鲜与中国交流。 教学难点: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1.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二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共有三个子目,每一子目所涉及的知识比较繁杂,而且各子目间还属于一种并列的关系。 2.为了便于课堂讲解和学生的学习,同时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特将本课各子目内容进行了整合,分别命名为政教合一的中亚、多种宗教的南亚和中央集权的东亚,以史料为依据,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一学生亲身参与讨论探究的过程来体会和感悟文明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影响、借鉴与融合。 3.高中学生更需要在探究和教材内容相关更深层次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文字史料,以及教材的辅助栏目,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亚洲全称是亚细亚洲,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全世界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亚洲则成为世界贸易、文化、宗教与城市发展的中心。 那么,中古时期的亚洲为什么是世界贸易、文化、宗教与城市发展的中心?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了解中古时期亚洲文明的辉煌! 一、阿拉伯帝国(东西文明的中转站) (一)建立背景: 材料 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是建立在政教合一、商业文明、游牧文化的综合基础上,扩张势头比汉帝国、罗马帝国更加猛烈,在默罕默德以真主名义统一阿拉伯半岛后,为满足统治者的权力欲求及对商路和土地的需求,阿拉伯帝国掀起了长达一百多年的以宗教为名的扩张运动,建立了一个继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国土面积达1340万平方公里。在这一过程中,政教合一的体制产生了极大地向外冲击力。在当时等级制盛行的历史条件下,伊斯兰教的平等主张还是比较进步和受到下层人民欢迎的,真主和古兰经使阿拉伯人无所畏惧,士兵作战勇敢,不怕死亡。在以宗教为名的扩张战争中,战斗热情明显强于周边的民族。 归纳为: 1.政治基础: 7世纪,穆罕默德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 2.经济因素: 北方土地肥沃的地区文明的吸引。 3.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提供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 4.军事因素: 军队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注重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引进先进武器,提高军队战斗力。 5.群众基础: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