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 统编版(部编版) /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编号:22390571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5-02-22 科目:高中历史 类型:试卷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官员,地方,规定,考核,制度,厚葬
预览图 4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贾谊曾说“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在出土汉简中,也有记录吏员考核的文书,上面记载有“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的文字。这可以看出西汉吏员任用注重(  ) A.伦理道德 B.文字技巧 C.法律知识 D.专业技能 2.隋文帝改革地方官制,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吏都由吏部任免,每年进行考核;州县佐吏三年必须更换,不得连任,而且必须使用外地人。隋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地方官员贪腐行为 B.推动各地政治力量均衡发展 C.确立起权力的制衡体系 D.防止豪强大族干预地方政事 3.唐朝官员大考的主要考核标准包括“四善”和“二十七最”。“四善”对应的就是官员德行操守、清正作风、公平公正和勤政爱民这四样品质。“二十七最”则包括近侍之最、判事之最、将帅之最等等总共二十七个方面,对文武官员的工作能力都做出了详细的考绩规定。由此可知,唐朝(  ) A.忽视低级官员的管理 B.强化了以德治国理念 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 D.完善了地方考核系统 4.西晋时,品第高低的依据主要是家世,德才的作用不大。南北朝时期,“崔、卢(北方)、王、谢(南方)子弟,胎毛未干,已拜列侯,未离襁褓,已被冠带”。这说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 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 B.确立了严密的考察程序 C.官员选拔的封闭性较强 D.加强中央对选官的控制 5.明朝初年的一些贪腐大案使明太祖认为,中央官员如果和地方富商巨贾相勾结,则贻害无穷。为此明代实行(  ) A.自今科场取士……南士取六分,北士四分 B.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 C.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人内阁 D.凡户部官不得用浙江、江西、苏(州)、松(江)人 6.宋承唐制实行科举制,但关于应试举人的资格与条件,宋廷做了如表1所示的一些补充性规定。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 针对对象 概况 工商杂类者 992年宋廷有诏:“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隐忧匿服者 “忧”,泛指为父母或亲戚守丧,“服”为五服。1023年,宋廷对守丧者应举条件放宽,规定 堂兄弟、堂姐妹、已嫁之姨母、姐妹等亲属逝世,虽有服制,仍可参加科举考试 A.扩大了取士范围 B.打击了世家大族 C.强化了门阀观念 D.削弱了宗法制度 7.汉初墓葬一般比较节俭,当时的统治阶级都认为“以石为椁”是墓葬中的奢侈行为。汉武帝以后,帝王的厚葬现象开始十分突出,丧葬耗费尤为惊人,下层百姓也纷纷效仿,至于发屋卖业,厚葬之风愈演愈烈,“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引起厚葬之风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社会习俗的奢靡 C.统治者大力提倡 D.选官制度的变革 8. 据里耶秦简记载,秦朝县下属机构定期制作所在机构集簿,并根据要求上呈县廷。与之相应,县、郡也定期将核心治理信息汇总报送上级官府,以便上级掌握政情及开展管理,并据此对下级进行考课。该做法(  ) A.实现了对基层组织的有效治理 B.有利于提升地方官员文化素养 C.促进社会群体共同意识的凝聚 D.为赏罚官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9.宋仁宗《嘉祐禄令》完成了魏晋以来按官品定俸禄向按本官定俸禄的转变,确立了官吏俸禄以现钱为主,辅以禄粟、衣料、茶、酒、厨料、纸等实物津贴,兼配以职田为补充的新型支付方式。这一转变(  ) A.是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 B.反映了科举制取代九品制的趋势 C.旨在提升文官待遇维护统治 D.有利于塑造清正廉洁的官场风气 10.武则天以高宗名义把《氏族志》改编为《姓氏录》,以唐代官品为标准,凡是五品以上官员,不管以前是否是士族,都写进《姓氏录》,“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该举指 A.阻断了士族晋升的渠道 B.削弱了唐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