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年)十月,“诏宗庙之祭,以鹿代牛,着为令”。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二月规定,“申严屠杀牛马之禁”。上述规定( ) A.凸显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B.反映了牛耕技术的提高 C.导致了土地兼并的加剧 D.体现了农耕文明的影响 2.辽朝吸引和驱赶大批汉族人民北走塞外建汉城。女真统治者既强迫大批汉人继续向塞外———直至遥远的金上京地区迁移,同时又组织女真及塞外其他民族的猛安谋克户向中原迁徙。这些大规模的移民( ) A.促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助推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D.均衡了全国的人口分布 3.元代初年,士人兴起了一股崇陶之风,对陶渊明的欣赏不再局限于归隐田园的闲情逸致,更多的则是对其不屈从刘宋政权的意志,如刘因《归去来图》云:“渊明豪气昔未除,翱翔八表凌天衢。归来荒径手自锄,草中恐生刘寄奴。”这体现了元初士人( ) A.追求隐逸的价值取向 B.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C.要求收复故土的壮志 D.对元政权的不满情绪 4.澶渊之盟后,辽宋双方致书“皆以南、北朝冠国号之上”,辽兴宗认为“两朝事同一家”,辽道宗也说辽宋“义若一家”。西夏统治者一度模仿孝文帝“改姓元氏”,认为辽宋夏当共奉“中国”之号。这反映了辽、夏政权( ) A.南北面官的治理成效显著 B.逐步形成“中国”的身份认同 C.效仿宋朝加强了中央集权 D.认可宋朝对“中国”统一管辖 5.下图为河北宣化辽代张文藻墓壁画《童嬉图》(局部),其中描绘了辽晚期的点茶用具和方式,已与广大中原地区差异不大。该作品可用于研究( ) A.经济重心的逐步转移 B.中原文化的先进 C.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 D.民族交融的程度 6.有学者指出,“中华”的范围自蒙古时代以后大大地扩展了,从“小中国”走上了通往“多民族之巨大中国”的道路。 这是强调元代( ) A.版图空前辽阔 B.地方上实行行省制 C.边疆管理有效 D.民族文化认同加强 7.元朝的历史是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关于元朝的历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皇帝 B.元朝在地方设立中书省进行有效管辖 C.元朝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地区 D.元朝推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8.《金史·兵志》记载,金国常备军不多,每到战时,“民家丁男,若皆强壮,或尽取无遗。”金世宗在平定契丹起义,结束对南宋战争后,裁军归农。金朝裁军归农( ) A.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表明南北对峙局面结束 D.解决了边患问题 9.元朝摒弃了传统的德运、封禅、传国玉玺等政治文化符号,转而实行中央集权、行省制等制度,未遵循传统的五行相生或相克等五运说,取而代之的是王朝是否有能力维持疆域稳定和海内一统。这一转变反映了元朝( ) A.统治策略的独特性和实用性 B.强化了传统的华夷之辩 C.儒家伦理观受到了强烈冲击 D.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10.元朝驿道不仅遍布中原地区,而且横贯欧亚,旁及中、西亚的察合台、伊利汗国。一度断绝的中西传统商道及中原北方民族贸易之路借此得以恢复……驿站的直接或间接帮助,使欧亚国际商队长途贩运活动再度兴盛。材料表明元朝的驿道、驿站( ) A.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了国内经济文化联系 C.促进中西方文明交流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1.辽朝的国号变迁复杂。建国之初称大契丹,辽太宗时期实行双重国号(燕云汉地称大辽,草原地区称大契丹);后多次在大辽和契丹中复改国号。这体现出辽( ) A.疆域版图不断变迁 B.政治体制的二元性 C.民族交融逐渐加深 D.内外政策左右摇摆 12.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命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