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 统编版(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 编号:22396387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共2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日期:2025-02-22 科目:高中历史 类型:课件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佛教,中国,中华文化,影响,材料,时期
预览图 9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
(课件网)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新课程标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高中历史选必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目标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日渐本土化 (1)开始:两汉之际,来自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2)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 归纳1:阅读教材归纳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的情况? 1.佛教传入,日渐本土化 (3)完成本土化: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 (4)由盛转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目标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思考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原因? 材料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集 蒿里行》 材料二 、310年整个黄河流域遭受蝗灾,草茎树叶甚至牛马毛都被吃光,接着发生大瘟疫。 ———译自《晋书 食货志》 材料三、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 ———《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①时代背景: 天灾人祸不断,社会动荡,人民凄苦。 ②统治者:麻醉人民,维护统治 ③名士:质疑儒学,崇尚玄学。 ④民众:痛苦无奈,求佛慰藉。 ⑤思想: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具有包容性、融合性 思考2:分析封建统治者为什么会“灭佛”? 材料: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原因:① 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②影响社会生产 ③破坏家庭秩序 ④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钱财; 总结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总结佛教文化的影响? 佛教包涵了很多思辩的内容,蕴含了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就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 来源于佛教的汉语词汇:刹那、现身说法、大彻大悟、三生有幸、前因后果、自作自受、烦恼、解脱、一尘不染、一厢情愿、臭皮囊、觉悟等。 “现在许多国人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赵朴初《俗语佛源》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人活着不但要考虑今世,还要考虑前世,尤其是来世,今世的善恶是因,种下了来世的幸与不幸的果。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1)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3)中国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大同云冈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壁画 (2)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剃度受戒,遁入空门,不问世事 消极: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至隋唐两宋,儒佛道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这一状况( ) A.表明统治者提倡三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