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统编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各国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也不一样,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 5 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大雁塔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 ———大唐名相张九龄 治吏———怎么用人 吏治———用什么人 第 5 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皇帝的烦恼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与管理制度的更迭过程,把握时空观念; 2、认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在不同阶段的特征,掌握不同选拔制度出现的原因,深化理解唯物史观; 3、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与管理制度的建立,对大一统中国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4、结合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与管理制度的变化,认识制度改革的合理性,加深对政治改革的认知,培养家国情怀。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之下古代的中国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时空坐标 CONTENTS 目录 01 02 03 中国古代 官员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 官员考核制度 中国古代 监察制度 史料1: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史料2: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 ——— 《史记 · 商君列传》 史料3:“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 史料4: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史料5:(魏文帝)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杜佑《通典·选举二》 史料6: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阅读材料,讲出材料所描述的选官制度,并做简要概述。 世官制 军功爵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世卿世禄制 选拔标准:血缘 人口 土地 奴隶主贵族垄断高官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战国策·燕策二》 选练举贤,任官使能。 ———《史记·赵世家》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 ———《韩非子》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史记·商君列传》 思考:概括战国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战国形势图 途径:荐举、军功 选拔标准:才能、军功 举荐有才能者或按军功授职 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私学兴盛,官学衰微,士人阶层兴起;诸侯国君为争霸图强,重视人才,礼贤下士,养士。 影响: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3.秦朝: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 4.两汉: 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