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单元主题: 国家关系与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民族,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的共同体。民族关系指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国家,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国家关系,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总称,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民族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宗教关系、地域关系等。其中国际政治关系又是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关系,与政治密切相关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本单元“民族关系”是指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国家关系” 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 《燕然山铭》石刻汉击匈奴,勒石记功 “汉倭奴国王金印” 东汉光武帝赐倭国使臣金印 “茶马互市金牌信符”———明代茶马贸易官方凭证 日本遣唐使 井真成墓志拓片 情境导入:请为这些文物设计一个展览的主题 《礼宾图》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 “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鎏金铜像 清驻藏大臣令牌 民族关系 鸿胪寺官员 东罗马使节 高丽使节 东北少数民族使节 来华传教士利玛窦所绘 《坤舆万国全图》 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指的是现今中国领土之内,各民族政权与中央政权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指的是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开拓开放→繁荣鼎盛→闭关自守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二 课程目录 CONTENTS 秦汉时期 隋唐至两宋 元明清时期 壹 典客、典属国、大鸿胪、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护乌桓校尉、鸿胪寺、羁縻州、宣政院、提督四夷馆、九边、理藩院、土尔扈特部、改土归流、朝贡体系 叁 课程标准 学习要点 重要名词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贰 贰 重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难点: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区别及认识。 重难点 任务:阅读教材梳理古代中国历代王朝的边疆政策与治理措施。 朝代 中央民族管理机构 民族关系史实 秦 典客典属国 北击匈奴修长城,南抚夷越,设南三郡 汉 大鸿胪 和亲政策;北击匈奴;设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护乌桓校尉;屯戍政策; 三国两晋南北朝 少数民族内迁;汉人南迁加快江南开发;民族交融 隋 礼部及鸿胪寺 周边民族归附;加强对岭南治理(封谯国夫人)﹔郡县制(豪酋大姓任郡守和县令);三次派人抵达琉球; 唐 “天可汗”;和亲、会盟;册封;设机构(大都护府、都护府、羁縻州) 宋 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并立;各政权吸收中原制度等 元 宣政院 行汉法;四等人制;设宣政院管理西藏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东北、云南设行省征发赋役 明 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修长城置“九边”;北部设都司、卫、所;西南设土司;敕封“法王”;贡赐、茶马贸易等 清 理藩院 联姻、平叛、回归、册封;设伊犁将军、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等 (一)秦朝: 1、周边少数民族 2、管理机构 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3、管理措施 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等。 匈奴 羌 氐 夫余 乌桓 秦 夷 越 典客 典属国 官名,秦、西汉初皆置,列位九卿,秩中二千石。掌接待少数民族等事务(内务)。 官名,秦始置。 掌管与少数民族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