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地方课程 / 其他 / 编号:22733332

四年级下册书法指导课《彳部》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0 科目:小学校本课程 类型:教案 来源:二一教育课件站
关键词:双人旁,短撇,单人旁,教师,行走,中下部
预览图 4
小学校本课程 小学校本课程
四年级下册书法指导课《彳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书法练习指导》(四年级下册),属于“偏旁部首”专题教学内容。“双人旁”(彳)由“行”字演变而来,甲骨文“行”像十字路口,楷书简化为“彳”,多与行走、动作相关,如“行、径、徐、徒”等。“双人旁”由两个短撇和垂露竖组成,书写关键在于短撇的角度(约45°)、间距(上紧下松)及竖画的垂直度(起于下撇中下部)。通过本节课,学生需掌握“双人旁”的笔法要点和结构规律,为书写相关汉字奠定基础,感受汉字偏旁的构形逻辑与书法艺术的动态之美。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双人旁”的起源与演变,理解其与“行走”意义的关联。 2. 掌握“短撇”“垂露竖”的组合方法,能规范书写“双人旁”及例字“行、径、徐、徒”。 3. 理解“左窄右宽”“上紧下松”的结构规律,体会笔画间的呼应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双人旁”与“单人旁”的对比,培养细致观察能力。 2. 通过分步临摹、小组探究,掌握偏旁与部件的组合技巧,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汉字因义构形的智慧,激发对书法中动态美感的体验。 2. 培养专注、耐心的书写习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 两个短撇的斜度(45°)、间距(上撇短,下撇长,间距均匀)。 2. 垂露竖的起笔位置(下撇中下部1/3处)及垂直度。 3. 例字中“双人旁”与右侧部件的比例协调(左窄右宽,约1:2)。 (二)难点 1. 两个短撇的角度一致性与上下呼应(上撇稍平,下撇稍斜)。 2. 竖画与短撇的穿插平衡(竖画不偏左或偏右,支撑整体结构)。 四、教学工具 (一)教师用具 毛笔(兼毫)、砚台、墨汁、毛毡、田字格黑板贴、多媒体课件(含“双人旁”演变动画、例字分解图)、教师范写视频、实物投影仪。 (二)学生用具 毛笔(中楷)、练习纸(田字格毛边纸)、墨碟、镇纸、教材、铅笔(用于打格)。 (三)辅助工具 书法口诀卡片、直尺(辅助观察比例)、红色标记笔(标注关键笔画)。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汉字故事激趣 教师:(播放“行”字演变动画: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行”→“彳”)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会“走路”的偏旁!看,这是甲骨文的“行”,像不像一个十字路口?古人用它表示“道路”,后来引申为“行走”。随着汉字简化,左边部分变成了“彳”,也就是“双人旁”,专门用来表示和行走、动作有关的字,比如“行、径、徐”。 学生:老师,为什么叫“双人旁”呢? 教师:因为它看起来像两个人前后行走呀!(出示“彳”与“人”的对比图)你看,两个短撇就像人的脚步,竖画像挺直的身子,是不是很有趣? 2. 观察发现 教师:(展示“彳”与“亻”的对比图)对比“双人旁”和“单人旁”,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A:“双人旁”有两笔撇,“单人旁”只有一笔! 教师:没错,笔画数量不同。还有呢? 学生B:“双人旁”的竖画在下面的撇中间,“单人旁”的竖画在撇的中下部! 教师:观察真仔细!“双人旁”由两短撇一垂露竖组成,上撇短、下撇长,竖画从下撇的中下部起笔,整体比“单人旁”稍长,但宽度一样窄,因为它也要给右边的部件让路。现在请大家用手指在桌面画“彳”,感受一下“两步一竖”的节奏。 (二)笔法讲解与示范(10分钟) 1. 分解“双人旁”笔画 上短撇:起笔重,向左下快速行笔,收笔轻,角度约45°(比“单人旁”稍平),位置在田字格左上格。 下短撇:起于上撇收笔下方,稍长,角度略陡(约50°),两撇间距均匀(约一个撇画宽度)。 垂露竖:起于下撇中下部1/3处,中锋行笔,垂直向下,收笔圆润如露珠,占田字格左半格,宽度约为全字1/3。 口诀:“两撇上下 ... ...

~~ 已预览到文档结尾了 ~~